报道恶性事件,会引发“模仿犯罪”吗?
2018/10/26董苏豪 壹读

    

     实习壹读君 | 董苏豪

     相信今天各位的手机被同一个新闻刷屏了,这件事引起了壹读君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的愤怒,社会上的变态怎么那么多?

     有人说,这种恶性事件要少报导,因为越报导越多。那么事实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模仿犯罪”。

     开膛手杰克以来,模仿犯罪盛行已久

     《名侦探柯南》里的犯罪,都在挖空心思,想要搞出独特个人风格的犯罪招数。但实际上,这只是侦探类文艺作品里的想象。按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社会模仿效应”,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对犯罪行为的学习也不例外。面对轰动的已有犯罪手法,仅仅需要提供样本就可以无师自通。

    

     最著名的模仿犯罪,恐怕就是1888年的开膛手杰克案件。在其行凶手法被媒体大肆渲染期间,又出现了数十起相似案件,从此,模仿犯罪声名鹊起。

     自从有新闻报道以来,每期报纸或杂志的社会版面,简直可以成为一部犯罪百科全书。记者们细致入微的故事描写,几乎是为潜在犯罪者量身定做。

     19世纪大众传媒在法国兴起后,法国犯罪率大量上升。 20世纪电影与电视兴起的时代,美国社会涌现出大量暴力犯罪行为。

     即便跟犯罪无关,对暴力的展现也会引发犯罪率的波动。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斯对1973 年到1978 年间重量级拳击冠军赛的详细分析,晚间报道的重量级拳击冠军赛能够明显地提高美国的凶杀率。

     犯罪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当黑人拳击手输了一场比赛时,随后十天内年轻黑人的凶杀死亡率便会显著增加。相反,当白人拳击手输了时,随后十天内则有更多的年轻白人被杀害。

     犯罪手法就如同流感病毒一样流行,而当模仿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某类犯罪案件在较短时间内急速上涨,进而引发社会恐慌。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1999 年科罗拉多里特顿发生两个高中学生进行血腥屠杀的事件后,警察部门就报告了二十余起来自问题学生的威胁、计划或企图。

     模仿犯是怎样诞生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心理问题,看了砍人报道就要跑出去砍人的。“砍人报道”,只是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模仿火种。

     按犯罪学家杰弗里?罗斯的说法:“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对于有某种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么账的人来说,当他们听说别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会让他们变得大胆。”

    

     壹读君发现,最近几年密集发生的本土血案里,罪犯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据报道显示,他们大部分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家庭情况较差,在工作或生活中都遭遇了挫折。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着心理上的扭曲。几起校园血案的制造者,他们或者有着厌世抑郁的情绪,或者因身体上的痛苦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一个报道、传说、故事、或电影,就是他们将犯罪从脑海带入现实的催化剂。

     到了现在的新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扩散更快更广,犯罪模本有了极佳的流传平台。2010年,福建南平校园砍杀事件,带动全国五省发生模仿潮流,其中的时间间隔甚至还不足一个月。

     媒体对罪案的描述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使潜在有犯罪心态的人更加确认犯罪的合理性,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暴力内容肆无忌惮地出现杂报道中时。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说法:“传媒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

     遏制“模仿犯罪”,不报道就行了?

     心理学家塔尔德于1890年提出了以下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愈近,模仿性愈强;自上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下层人物模仿上层人物,农民模仿贵族,小城镇和农村模仿城市;插入法则,两种对立的风气同时流行,一种风气可以代替另一种风气,旧的方式一衰退,新的方式随即上升。

     这是否说明,如果我们改变风气,是否也可以改变潜在犯罪者模仿的方向?在一个积累了大量矛盾的社会,这种风气的改变似乎非常关键。据2010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2%的中国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高于全球41%的平均比例。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报道中提供的大量反面教材,可以强化罪犯的犯罪心理。

     这种风气的形成,一些学者归咎于媒体的过度报道。仿佛都怪媒体报道,才导致了犯罪和模仿的发生。

     但心理学家则有不同的意见,他们相信,那些潜在的犯罪者对媒体的关注,并没有起到触发犯罪活动的作用,也没有足够大的力量让原本不会发生的犯罪活动最终发生。

     重要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社会评价的压力。如果向弱者施暴被普遍认为是最无耻的行为,而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恃强凌弱的犯罪行为就有可能真正减少。

    

     参考资料:

     《关于犯罪传播和模仿的几点思考》,王朝辉,《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52期

     《犯罪模仿与反模仿对策探析》,和静钧,《中国经营报》2010.5.14

     《From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Professor Robert B. Cialdini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强奸38天大女儿被判244年,超长刑期到底怎么判的?

    

     点击图片阅读 | 为啥逃犯都爱张学友?

    

     点击图片阅读 |别把胃癌传给我?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