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有用的反催婚策略
2019/2/20 22:00:00李子 壹读

     父母、伴侣、孩子、自己,如果让你给这四个身份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

     Papi以独立女性的身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截图来自《我家那闺女》

     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问题抛给上一代——爸爸们,收到的回答完全不一样。焦俊艳、袁姗姗、吴昕的爸爸都选择了孩子,在父辈们看来,孩子和家庭才是第一位。

     两代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差异,很尴尬地造就了一个现实问题——催婚。在父母眼里,孩子是生活的重心,从读书到婚姻,他们人生的每一个节点父母都负有责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到了年纪,就该结婚建立家庭,没有借口。就连吴昕、袁姗姗这种挣得比普通人多得多得多、经济可以说是非常独立的女性,都会被自己亲爹亲妈催婚,普通人就更甚了。

    

     2016年《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都被父母催过婚,25-35岁的单身青年面临的催婚压力最大,被催婚率高达86%。每三个人中,有两个都是被爹妈催过婚的人。

     节假日是催婚的主战场,只要一回家被逮住人,爹妈和七大姑八大姨就会轮番上阵劝退——“做人不能单身,单身和狗有什么区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假期还没到手之前,有将被催婚的先见之明的单身人士都会在社交网络抱团取暖,自发掀起大型单方面的隔空“掐架”——反催婚,并寻求反催婚策略。

    

     未婚女性的日子更加难过。《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女性比男性的被催婚率高出6%。因为生理因素,社会给女性增加了双倍年龄压力——

     男人年纪越大越吃香,女人一过三十就嫁不出去了。

     二十几岁还没结婚,肯定没人要吧?

     为什么不想结婚,就这么难?

     要明白的是,在中国,婚姻制度到目前为止从来都不是个人私事,并不是两个人爱上了就步入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没这么简单。

     在父母的认知中,往小了讲,婚姻关乎两个家庭,再大点说,婚姻制度还扯上了生育制度。

     在《生育制度》一书中,费孝通提出了结婚不是私事的理由:养育孩子的责任使婚姻变成了一桩“公众事件”,社会利用法律、文化规训、知识传递等对婚姻进行干预。单纯靠两个人的性冲动、爱,并没有办法保持婚姻的稳定。如果婚姻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完全随心所欲,没有任何干涉,家庭的产物——孩子的成长就会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要么单亲(很多实验证明,单亲孩子在性格上比起双亲家庭孩子有或多或少的缺陷),要是遇到不负责任的父母,还可能会被踢皮球。为了保障孩子的成长,使婚姻制度对后代养育做出最大效益,法律会对婚姻进行规范。①

     如果不养孩子呢?不,孩子必须养。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规训,得接受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不能肆意妄为。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就流传着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社会观念,甚至成了一种“正统”,我们必须得遵循这些规则,如果不接受,就会被打为异类。文化、 知识具有传递功能,几千年过去,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认知仍然在规训着我们的上一代。②

     上一代——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他们的出生和成长经历了新中国的从无到有、到强。新中国刚成立之时,距离清朝灭亡才不过三十几年,旧社会的习俗并没有完全革新,女性仍然依附男性。为了建设新中国,增加劳动力,国家提倡妇女顶起半边天——

     女人得克服依赖男人、不愿劳动的落后思想。

    

     在国家的号召下,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大大减少,中国女性迅速解放独立,用十几年就到了西方女权两百多年的成就。据统计,1957年全国城市的女职工有328.6万人,1960年这个数字翻了三翻达到1008.7万。到了1988年,处于劳动年龄的已婚女性的就业率已经超过了90 %。

     女性是独立了,但她们的工作热情是为了国家和集体。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接受的教育都是集体主义想法——搞好自己的小家,努力建设国家。他们能从社会中得到的认可,都和集体有关——为家庭、为国家奉献。他们没有机会为自己而活,追求自我在那些年代是自私的、被反对的,所以生活重心只能围着家庭和孩子转。

     时代交替。改革开放后,市场放开、大学扩招,国家逐渐进入现代化,他们的子女接受的是和平年代的现代观念:女性和男性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样可以靠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独立和成功。追求自我并不是件被唾弃的事,婚姻不必和年龄捆绑,一切选择必须基于自我自愿。

     不会有哪两代的代沟,会像我们和父辈们这么大。他们的价值观和我们格格不入,有时候可以说是完全背离,根本不在同一个世纪。

    

     他们遵循着上一年代的观念——一个成年人得为家庭和孩子奉献,他们以关心之名没有边界地操心着孩子的婚姻和选择。

     而这种过度关心,让我们憋闷。我们能够理解时代带给父母的烙印,他们对儿女的关心是传统和时代教给他们的、让他们自豪的特质,但我们还是无法违背本心接受父母对自己人生的“安排”。

     SK-II在2019年发布了一部新广告片《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选了三对真实的家庭,展现了父辈和我们因为代际差异,在婚姻观上的不同——

     三位年轻独立女性,月收入不错,未婚,希望婚姻是基于爱情的结合,而不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任务。

     三对父母,都是在六七十年代成长的人,认为女儿需要给自己后半生找个保障。

     和父母在婚姻观上的差异,让子女常常难以选择。如果反抗,会显得不孝顺,不反抗,自己又不愿意。网易数读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婚姻观念上和父母达不成一致时,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激烈争吵和沉默逃避。③

    

     图片来自网易数读

     无论哪种方式,最后无一例外的结果都是和父母的关系变得疏远。短片《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中,三位未婚女性的状况就是如此,因为在婚姻问题上和父母不能和解,她们与父母争吵、冷战过,然而今年,当她们主动作出改变,亲情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点击观看短片《她们为什么不回家过年》)

     如果没有任何改变,催婚这一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横亘在父母和女儿之间,每到过年过节就出来刷一波存在感。SK-II关注到了女性和父母因婚姻观念上导致的感情问题,2月开始在全球发起了#改写命运#活动,希望能够鼓励女性勇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走出因父母催婚导致的感情僵局。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SK-II希望遭遇催婚压力的女性,能够理解父母因为时代差异形成的和我们完全迥异的价值观,理解父母对于婚姻做出的选择。然后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主动、真诚地和父母沟通,直面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截图来自SK-II短片《她们为什么不回家过年》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视频中父母与女儿们相约的“中间点”,各自向前一步,互相理解。毕竟他们最基本的诉求,只是希望女儿能够幸福的生活。

     当下社会,任何一位独立的女性,都可以、都应该婚姻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爱情和生活。自己喜欢,才是所有因素中最为重要的。

     所以,找到和父母之间的中间点,勇敢地改变自己,迈出沟通的第一步。你的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截图来自短片《她们为什么不回家过年》

     #SK-II合作#

     参考资料:

     1/2.《婚姻中的社会干预——基于“知乎”中关于“中国式逼婚”的访谈调查》,姜亦炜,浙江社会科学 2017,(11),70-79+157

     3.中国父母的逼婚套路总结,总有一款适合你,苏昕、辛炎阳,网易数读,2019年2月6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