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医患沟通:一门值得学习的心理课
2014/10/30 现代护理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现代护理报》

     __本报由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与现代护理报社合办,我国惟一的综合性健康护理类报纸。办报宗旨:做白衣天使知音,为医护发展服务;做家庭护理顾问,为百姓健康导航。《现代护理报》致力于打造全新的卫生专业主流媒体,在全国卫生领域具有权威影响力。欢迎关注!

     沟通的目的是达到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化解纠纷。

     善用模糊语

     沟通的目的是达到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化解纠纷。医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避免强求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绪的语气,避免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在医患沟通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善于使用模糊语言。用下面两个场景对话来说明沟通过程中如何使用模糊语言。

     场景对话一:患者:“连CT都不能确诊,那我还要做什么检查?得花多少钱啊?”医生:“任何检查都有它的局限性,癌症的诊断需要很多指标,比如化验、病理,还有很多更精确的影像检查。但现在并不适合你,你还是先消炎治疗吧。”患者:“那么,等到真正发现了或确诊了,是不是就晚了?”医生:“的确有很多肿瘤一旦被发现了就已是晚期,这正是这种疾病难治的原因之一。但是,你现在的确没有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适应证。”

     场景对话二:患者:“医生,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治好?”医生:“这个问题现在还说不好,再治疗一段时间看看吧。”有的细心的医生或许会说:“小张,这个问题你已问过好几次了,看得出你对自己的病情有些担心。你能说说吗?”

     以上例子都是医生以模糊性语言,巧妙地回答患者较真的问题,让患者既不觉得是在敷衍,同时心理也能好受一些。当然,在使用模糊性语言时,要切忌给患者造成不好的误解。

     善于听出患者话外音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有时患者在表达上不是很直接,这时,作为医生,需要学会听出患者的话外音,以快速获得准确信息,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沟通。

     比如,一位患者探头进来,轻声询问:“医生,您还忙着呢?”这句话透露的意思是,患者迫切想找医生看病,但又不忍心打扰医生,内心充满矛盾、犹豫。而医生如果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这些重要信息,就会让患者的这些负性情绪更加强烈。此时,医生不妨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关注一下患者,因为他的确需要帮助。

     医生听出患者的话外之音,不仅有利于促进沟通,也能使医生更好地把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需要以“尊重、真诚、共情”为基础,要以积极的态度有反应的倾听,注意言语线索和非言语线索。

     深入了解患者人格特征

     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医生尤其要注意识别患者偏离正常人格的情况。一是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二是人格改变,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导致人格上的显著变化。三是人格偏移(个性缺陷),是指一个人在人格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存在着缺陷,但达不到人格障碍的程度。

     医生可通过与患者的家属或者与之接近的人了解其人格特点是否存在变化,也可以通过与患者进一步接触、观察,体会与其接触过程中交流是否顺畅,判断患者的人格是否与病史提供的内容相一致。还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导致其人格改变的慢性或者严重的躯体疾病或残疾。

     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在诊疗中还要特别关注感官异常对人的心理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医生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痛苦,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让患者对于疾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姚付新 李娟 杨甫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