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拔针还能揭掉一层皮!
2017/5/11 现代护理报

    

    


     “拔针”这件小事儿,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

     在人满为患的输液大厅,患者输液结束后自行拔针或家属代为拔针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就诊高峰时段,护士们忙得不可开交,一些热心的患者思忖着这点小事儿就不劳烦我们这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了,还笑称:“拔针嘛,我看你们做一次就会了,没啥学头!”对此,护士们只好一笑了之,似乎比起扎针这项技术活儿,拔针更简单。

     下面咱们就看一看“拔针”那些事儿……

     案例一

     揭胶布揭掉一层皮

     护士小冯:我们医院有个领导患有“风湿病”,最近要打一段时间“长效青霉素”(苄星青霉素)。

     作为护理人员,之前对这种药的“难打”是早有耳闻,由于我们科室离这名领导的办公室较近,于是,为领导打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了,打针前,还特地找打过这种针剂的“老护士”取经,说是推药时,要推快点,不然,很容易堵针。可是,等到我肌注药物时,我倒是想推快点啊,可是,还没等我推呢,针头就被堵住了,费了好大的劲还是推不进去,最后,又重新选择注射部位,让领导多挨了一针,真是不爽,有经验的护士,传传经呗?

     反思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尤其是消瘦的老年患者,皮肤薄而脆弱,拔针的时候应当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揭胶布时力度轻柔,如果胶布粘性过大,不可强行揭除,用生理盐水湿润或局部湿热敷。

     案例二

     肿胀皮肤易被划伤

     呼吸内科一位慢阻肺患者,输液中途“鼓针”了,整个手背肿的像个大馒头,当时护士很忙,一路小跑过来,最后一根固定针柄的胶布没有完全清除就拔针了,而且针头未拔除之前紧压穿刺处,针尖同皮肤的角度过大,致使皮肤被划伤,留下一道深深的伤口,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和痛苦。无独有偶,输液室护士为一名两岁患儿静脉输液时选取了足背静脉,因患儿一直哭闹不安,穿刺部位不易固定,进针不久后脚面出现肿胀。护士紧压穿刺处,右手拇指和食指没有固定针柄而是捏着针柄下方的玻璃丝拔针,结果在脚背上划下一道血痕,引起患儿父母不满。

     反思

     遇到患肢肿胀明显的患者,拔针速度宜慢,拔针前要彻底清除胶布,拔针时左手轻压穿刺点上方,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防止针头转动并与皮肤保持5—20°角。在针头拔出,刚要离开皮肤时,迅速压住针眼。不可边压边拔,这样很容易划伤皮肤。

     案例三

     患儿抗拒针头脱落

     在儿童输液室,你以为给患儿成功的打上针就完事了?不,还有拔针呢!有些患儿拔针时十分抗拒,常常会剧烈哭闹,晃动肢体。一些“心慈手软”的护士,看着缠绕几层的胶布无从下手 ,轻轻柔柔的揭完胶布,呀!针头早已脱落血管外,穿刺处没有及时得到按压,血液渗出血管外。

     反思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实习护士或新手护士身上居多,面对层层缠绕的胶布,我们要“走捷径”,撕断针眼周围的胶布,迅速拔针,等按压好针眼至不出血再处理剩余的胶布也不迟。

     案例四

     按压之后总有瘀血

     “护士,拔针后我的手背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儿!”很多护士都听过病人的这句“埋怨”。 临床中,护士工作量大,忽视该项操作,而将按压过程交给患者或其家属来完成。而患者只看得见穿刺皮肤的针眼,殊不知还有一个隐藏的穿过血管壁的针眼。

     反思

     我们在临床进行穿刺时,针尖进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移一段距离后才进入血管,造成皮肤表面针眼与血管壁针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只按压皮肤的针眼而不按压血管上的针眼,血液仍会从血管壁上的针眼流入皮下形成瘀血。因此,按压针眼的正确方法是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两个针眼均被压住,血液就不会渗出血管外。此外,在按压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换手按压,因为交换过程中很有可能其他人没有掌握按压的方法导致皮下淤血及针眼的出血,所以尽量一次性单独完成。护士拔针的时候,不妨教会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做好示范。

     “拔针”这件小事儿,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当我们为患者“拔针”时,不妨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责任心,多一句提醒,于细微处见真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来源:医学界护理频道 作者:李论

     -THE 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 最权威护理公众号

     投稿邮箱:xdhlbwx@126.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