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护士长去世,八位医生为她抬起了灵柩
2018/7/18 20:45:00 现代护理报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作者:山西省人民医院 杜小美 刘燕萍

     导读

     前些天,我和好友刘燕萍聊起了李晓华——一位已经去世20年、只有18年护龄、做了10年护士长的护理工作者。我无意拔高和修饰她,只想把一个真实的李晓华对护理同行们讲讲,必须讲讲,不吐不快。

     晓华和我是卫校同班同学,她是三组组长,我是一组组长,1978年9月,我俩毕业同时分配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晓华分在外科,我分在内科。7年之后,医院为了各医学学科更好发展,大科室按照专业细化分了科,晓华和我分别被任命为神经外科护士长和消化内科护士长。我俩同学三年,后又“同朝为官”,那时她和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咱俩所在的都是大科室,一定要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

     晓华护士长性格开朗,走路快,说话直率,只要是为了工作的事,科主任、院长、护理部,该找谁她就直接去找,上级领导都被她的真诚打动过。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医院神经外科在学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步入了全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清一色12名年轻的男医生快速成长起来,但在当时,神经外科还是延用两间“重症病房”来安排脑外手术后的病人,因为护理人员不足,术后陪护还得依靠家属。

     神经外科病人术后病情的凶险经常在瞬间发生。常常医生和护士在这间病房抢救癫痫发作的病人,另一间病房的病人又发生了脑疝,有的病人因术后感染而发烧,有的臀部受压红肿破溃,医生护士被动地应付处理着各种并发症,有一天竟然前后死亡了三个病人。

     早交班会上,大家听完了夜班护士的交班报告,医办室内静寂无声,没有人发言,医生们脸上写满了失落,科主任也是两眉紧蹙,半晌,主任摇摇头朝大家做了个尴尬而无奈的苦笑,摆摆手说了句:散会吧。

     这场景,深深刺痛着晓华的心。这一夜,她盯着天花板难以成眠,早晨那个沉闷的交班会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医生们苦战七八个小时完成一台高难度的大手术,就像培育了一朵红花,多么希望护士用纤巧的双手添几片绿叶!

     当时的局面,暴露了护理队伍素质与医疗技术水平之间的不相匹配问题,以及护理管理和护士业务能力方面的严重欠缺,一向要强的晓华护士长悟出了症结所在,也感到了空前的压力。经过几天的思考,她决定成立一个完全取消陪侍人的规范的监护室,从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入手,配合医生将手术成功率提上去!

     她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了科主任和医生们听,大家都赞成,可觉得是个难事,晓华说,再难也得干。她带着申请报告先找护理部又去找院长,听晓华讲完,时任院长的赵生才说:这是好事儿啊。当场就拍了板,并责成护理部配合晓华办好这个事。这期间,晓华起早摸黑,协调施工各方,奔走在后勤科、器械科和相关科室之间,忙起来一天顾不上喝一口水,体重下降了十几斤。不到一个月,全院第一个规范的神经外科ICU成立并开始运行。

     监护室前期设置了10张床位,7名护士,外聘了一名护嫂,彻底取消了陪护。术后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就是个很大考验。由于护理量过大,下夜班的护士次日都要再上一个生活护理班。晓华住在医院的家属区里,常常晚饭后就去科里,顺便搭把手,以减轻护士负担。

     基础护理固然重要,但硬道理是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晓华想了个这样的办法:每周三次轮流请一位医生利用下班后一小时时间给护士讲课,讲病人的病情和手术方案,指出每一例病人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她的目标是四提一降:提高护士对术后病人病情的观察能力、提高护士对病人术后并发症先兆的判断能力、提高护士协助医生紧急处置与护理配合能力,最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这是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晓华把医生的讲课整理成讲稿,再写成每一种疾病的护理常规条款供大家学习掌握,即使是轮转和新来的护士、实习生,按照这个常规很快就能上手。脑外科手术病人有时遇到小患者,她就去请儿科医生或护士长给护士讲小儿的护理要点,总之,遇到哪个专业的问题,她就去哪个科室请专家。她用“请医生讲课”这一招儿,快速有效地提升了护士的多学科业务能力。神外护士的业务学习,多年以后仍坚持这样的学习方式。

     晓华还根据监护室的工作内容,和护士一起设计了基础护理表格、特护记录表格,病人术后评估表格、无陪病人的心理评估、安慰护理、等护理文书记录单,并请护理部的领导提建议修改完善,护士的工作流程越发顺畅。以前,医生对当天手术后的病人很不放心,下班回家后总是忐忑不安,后来医生们渐渐发现,随时打电话询问某个病人的病情时,护士立马就把病人的各项数值给你报个清清楚楚,医生们明显感到,自从有了监护室,他们能睡个踏实觉了。

     监护室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显现并发挥出来。取消了陪侍,减少了交叉感染几率,年终统计结果显示,病人治愈率上升了,术后并发症下降了,死亡率也明显减少了。医生们除了更加配合支持晓华的工作以外,对晓华更是从心底佩服和感激。他们放开手脚做课题,大手术一台接一台。神经外科的护理模式也引领着医院的护理发展,外科系统纷纷仿效,全院医疗护理技术上等级、提水平,出现了大好局面。晓华护士长带领的神经外科护理团队,让神经外科医生们感到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神经外科监护室的创建,推动了一个时期护理质的变化。多年以后回头看,晓华许多前瞻性的思维和设想,与我们国家各个时期护理事业的发展重点不谋而合。就科室的治愈率、死亡率几个重要指标改变而言,就有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救治伤员取得的成就所折射的影子;晓华在那个年代设计使用的各种护理记录单,和十年后2003年全国规范书写的护理文书是何等类同;她认为提高护士专业能力和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就是给病人提供高品质护理,她将2010年全国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和内涵,整整提前了20年。

     她是护士长,也是护士的家长。监护室刚成立时,工作量太大,晓华看到护士们从早上7点30分上班一直干到中午12点,太累,11点就干不动了,一个个累的疲惫消瘦,脸色蜡黄,就与医院的营养食堂联系,给护士上午加了一份工作餐。一杯牛奶一个鸡蛋,这在全院没有先例。

     我深深佩服晓华对护理工作的事事用心。年终的护理工作总结会,她能想到开在自己的家里!她提前做好一锅汤面,拌几样小菜,去食堂买一盆花卷,和十几个护士边吃饭边让护士每人用3分钟总结自己,谈来年打算,护士们轻松地畅所欲言,就像一家人在一起谈论怎样经营自己的家庭一样。晓华身上独有的魅力和凝聚力,让护士们崇拜和尊敬,累死也愿意追随她。

     1993年夏天,晓华在上班路上遇到庄荣欢副院长,庄院长反复看看眉泡眼肿的晓华,对她“去做个检查吧”。果然,晓华的肾功能指标非常不好!她将住院证装在兜儿里,过了好几天,交接完科里的工作才住了院。半年后,晓华的病情加重,进入尿毒症晚期,她的科主任和医生护士们非常着急,院领导亲自组织了院内会诊,决定送她去北京做肾移植手术。

     办好了相关手续,科里延迟了手术,医生护士和晓华的朋友们,自愿集合在医院大门口为她们夫妇送行,赵生才院长对她说:你放心去治疗,医院会尽全力给你治病。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默默祝愿晓华治疗顺利痊愈归来。

     晓华在北京做了肾脏移植手术,出院后在家养病,这期间,她仍然惦记着科里的事情,每天早上站在窗台前,看着来来回回上下班的同事们,焦急苦恼,担心自己再也不能工作了。她深爱着自己的职业,有一腔抱负。她流着眼泪和手术室刘燕萍护士长说:我还年轻,正是大干的时候,不想在家休息,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晓华当护士长10年中,总是充满激情、求知若渴,始终关注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创新,从各个渠道了解护理改革信息。1988年,刘燕萍护士长和晓华做邻居,她们俩常常一起端着碗边吃饭边聊护理创新项目,当时,科室在带教实习学生上还没有标准,教学质量不好衡量,聊到把护理操作做成录像统一规范教学对带教有好处时,晓华十分兴奋,说干就干,她让爱人帮忙请了两位会摄像的朋友,利用几个周末休息时间完成了录像。虽然录像质量不是很高,但在当时国内护理上也是首次。上世纪90年代,《现代护理报》创刊,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订阅量不高,晓华用科里卖废品的钱给每个护士订了一份,在全院订阅30份中晓华的科室就占了20份。她鼓励护士多学习,开阔眼界。她说:一个人的才智是有限的,要想不断创新就得学习。1995年,晓华肾移植术后休息期间,听说《山西护理杂志》在太原举办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她激动得连午觉也不睡了,一定要去听讲。第二天她早早起床,乘车找到会场后就坐在后排旁听,一上午的讲课她记了满满五页纸的笔记,感到“收获真大”,回来后却累得走走歇歇上不了三楼自己的家。在那场讲座上谁能想得到,全国300多位正式代表里有一位来旁听的,竟是一个肾移植手术后不到两个月的病人!

     仅休息了两个月,晓华执意要上班,理由是医院领导和同事们对她那么关心,为她治病花钱,心里觉得不安,想更好地工作报答大家。她的办公室墙上每天都贴着一张纸条,密密麻麻、清清楚楚地写着工作计划和要做的事情。她想利用科里陆续分来的大专学历护士与现有的中专护士、再雇几名护理员,把病房里的陪侍人也减一减,把护士按职称上岗和分级护理搞起来,还有,把年轻护士送出去进修学习……大家知道她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还在吃药中,劝她不要太累,她说:我改不了我的性格,只要一上班,一进病房和监护室,眼里都是活儿,什么都忘了。

     天妒英才!1995年秋,晓华的肾脏功能指标又一次亮起红灯,她不得不被迫放下工作再次住院。

     遗憾的是,晓华这次没能抗过来。在那个秋尽冬初的日暮时分,我的同学、同事、好朋友李晓华带着对护理事业的无比眷恋走了。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们悲痛至极,出殡那天,院领导肃立在晓华遗体旁与她做最后的告别,几百名医护人员赶来为晓华护士长送行,灵堂内外一片抽泣,神经外科的八位年轻医生流着泪,自发地抬起晓华的灵柩,缓缓地把他们尊敬与爱戴的护士长送上灵车,几个汉子和晓华生前的护士们抱在一起嚎啕大哭……

     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忘却那悲恸的场景。

     结尾的话:

     晓华短暂的18年护士生涯,无所谓名利地位,她只是热爱护理这一行,只是想做一些事,做简单、纯粹的护理人。本文中许多都是晓华的原话,是凭借刘燕萍护士长的日记而还原在此的。本人笔拙词穷,真实的李晓华远不仅仅这几千字数。20年后我们追忆她,只想请护理同行们想想,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也了解一下作为护理前辈的那一代护士长李晓华,怎样用她的全部情感和生命,诠释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怎样创造了护士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怎样把一滴水融入大海,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芒!

     -THE 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 最权威护理公众号

     微信投稿:xdhlbwx@126.com

     报纸投稿:xdhlbgzz@163.com

     护士维权热线:0311-67562434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