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敷贴固定无法完美贴合?快试试这些改进方法!
2019/5/6 16:57:11董明芬 现代护理报

    

    

     敷贴固定不牢是临床护士提出的共性问题之一,频繁更换敷贴既增大护士工作量,也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如何让敷贴完美贴合?看看下面的内容~

     敷贴固定,如何做到完美贴合?这是困扰临床护士的常见问题之一。

     案例分享

     案例1

     近日,笔者在湖北省静疗交流群看到一位护理同行分享的PICC穿刺点感染的解决方案:

    

     从分享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局部红肿在使用藻酸银敷料+水胶体敷料一周后,症状已得到控制。

    

     以下是护理同行分享的敷料固定方法:

    

     该方法也被笔者用于静脉导管发生局部感染时的患者。但笔者在内层敷料(藻酸银离子敷料)裁剪时,与护理同行分享的方法略有不同。差异就在于将藻酸银敷料剪开一半,导管从敷料中间穿过。以下是两种不同方法的裁剪图比较:

    

     这样裁剪的目的是为了使藻酸银敷料最大程度与有红肿的皮肤接触,从而充分发挥银离子敷料的抗感染作用。具体的固定流程见下图:

    

     再来分享另一个与裁剪有关的案例。

     案例2

     一肿瘤患者因对PICC导管过敏,穿刺点持续渗液不断,与导管接触处的皮肤也常常会有湿疹样改变,因此,该患者需使用水胶体敷料使导管与皮肤隔绝。

    

     由于留置PICC患者在出院后需要在门诊或者回当地医院进行维护,患者对不同护士的操作方法会有比较。某日,该患者向笔者反馈在某院门诊更换的敷贴不是很舒服。

    

     笔者一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碍,毕竟内层加了水胶体敷料,操作起来还是有点麻烦。

     但仔细比较以后,倒是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在裁剪水胶体敷料时,在导管出口处剪一个小圆孔,这样就不会对导管造成夹闭而影响输液滴速。

    

     剪出小圆孔的水胶体敷料及固定后的效果图如下:

    

     这样裁剪的另一个好处,可以将穿刺点渗液被水胶体敷料最大程度地吸收和锁住,避免沿着裁剪处流出,影响外层敷贴固定的牢度。

     小 结

     从以上2个案例可以看出,即使使用了同样的敷料,如果临床护士对裁剪方法略加改进,也许会得到更佳的临床效果。

     以下分享一个PICC并发局部感染早期使用藻酸银离子敷料的案例。

     案例3

     患者,女性,乳腺癌。因化疗需要,在右上臂留置PICC一根。由于患者对导管材质过敏,穿刺点局部时有少量渗液。

     导管评估:2019-04-15,患者感穿刺点局部有疼痛。打开敷料后可见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发红,皮温高。

    

     局部处理:局部皮肤用碘伏棉球消毒,待干;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待干;取藻酸银敷料一块(大小为大于红肿面积)置于穿刺点周围,导管与皮肤接触部位置水胶体透明贴,外用透明薄膜敷料固定。

    

     后续追踪:2019-04-17,2天后,患者诉局部已无疼痛。予更换敷贴一次,可见红肿已局限。继续予上述方案进行维护。

    

     文献复习

     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PICC对那些需要长期输液、肿瘤化疗以及急救等方面的患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PICC在导管材料、种类、置管方法以及置管维护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导管相关性感染仍无法完全避免。

     调查发现,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导管穿刺留置部位、患者白细胞计数的高低、是否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液(TPN)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根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正确选择留置静脉

     在置管时,应正确选择留置导管静脉,避免因为血管因素而增加局部感染的风险。穿刺时应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贵要静脉可作为首选穿刺静脉。

     2、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研究认为,导管留置时间长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PICC导管置入时间的逐渐延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会逐渐沉积在导管表面而形成一层纤维膜,从而成为微生物良好的寄生场所,并促进穿刺点局部皮肤微生物向体内迁移,最终导致局部感染,甚至引起全身感染。

     因此,临床上应根据PICC导管的使用原则,合理留置,并根据临床需要,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PICC导管拔除时的纤维蛋白鞘

     图片来源于网络

     3、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肿瘤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使患者全身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极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因此,对于白细胞低下的肿瘤患者,除了早期给予营养支持,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以外,必要时要根据医嘱适当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另外,糖尿病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行静脉化疗时,即使白细胞没有明显下降,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所以,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肿瘤化疗患者,应加强血糖的监测和白细胞计数的检查,注重穿刺点局部的观察,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及无菌操作技术,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4、重视药物对感染的影响

     药物也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之一,脂肪乳剂、血浆、人血白蛋白及全胃肠外营养液等高营养药物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加之TPN的溶质含量高,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溶质粘附于导管壁易堵塞管腔,使细菌感染更易发生。

     因此,在维护PICC导管时,输液前应给予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避免导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输液中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输液种类,使用高粘度大分子药物如甘露醇、脂肪乳剂、血液制品及自PICC导管采血后应及时冲管。

     若使用三升袋营养液,应每4h冲管1次;输液后应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正压封管,以预防导管阻塞。

     总之,PICC导管的相关感染受临床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几种因素同时或序贯作用。

     因此,临床护士必须规范护理操作行为,结合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认识导管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制订相关预防和护理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2016版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2] 吴春丽,刘建红. 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

     作者简介文章作者:董明芬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附属鄞州医院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THE 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 最权威护理公众号

     微信投稿:xdhlbwx@126.com

     报纸投稿:xdhlbgzz@163.com

     护士维权热线:0311-67562434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