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胃肠道在表达你的情绪---消化病公益科普0143贴
2014/12/16 7:44:58 兰世亭

    

     胃肠道如何表达我们的情绪?

     是不是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食欲也不好,就算再香的美食摆在面前也没有诱惑力;

     是不是见到有些人考试紧张时吃点东西就容易拉肚子。。。

     有没有晚上睡不着总觉得肚子这里不舒适、那里在窜来窜去。。。

     其实整个消化道几乎都有植物神经支配,所以整个消化道都可以出现各种不适感,可能是情绪压力在胃肠道上的表现

     口腔:经常或间歇性口苦、口干。。。

     咽喉:恶心、咽部有异物感。。。

     食管:胃食管有烧灼感、不适感。。。

     胃肠道:腹痛、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腹痛时即有便意,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糊样便,常在早、晚餐后发生,也可以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常伴有腹胀、肠鸣、嗳气、排气增多等

     全身症状:有失眠、心悸、气短、手足出汗、头晕、月经紊乱、全身游走性疼痛等

     1932年,美国20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坎农首先分析了不同情绪状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并区分了有利或不利于胃肠道分泌和收缩的各种情绪,认为“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他的研究还证明,情绪不仅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而且与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系统功能也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不少人在焦虑、愤怒、忧伤、紧张、生气等情绪状态下会表现出胃肠不适的症状:上腹部隐隐不适,口干口苦,甚至反酸、烧心;有些人会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或感觉肠道叽里咕噜、肛门排气不断,甚至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仍有不爽的感觉;有些人还可能伴有全身不定位的疼痛,睡眠不佳,心情郁闷或烦躁等心理障碍。反复就诊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肿瘤等)。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随着医学科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现在医学界一致认为,胃肠道病变并伴有心理障碍均被称为“胃肠道心身疾病”

     胃肠道心身疾病究竟是什么病

     简单来说,胃肠道身心疾病指的是没有明显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却又有较多症状的一类情况。

     消化科门诊经常可以见到:有一些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或慢性胃炎、肠炎患者,作过一大堆化验检查,经过各种常规治疗甚至抗幽门螺杆菌正规治疗,十几年再复查胃镜或肠镜仍诊断为胃炎或肠炎,有的终身都是各种“胃炎”或“肠炎”,真是“此炎绵绵无尽期”。反复躯体不适,辗转于全国各地却久治不愈,不仅耗资巨大,疗效甚微,甚至误认为外科疾病,将胃、胆囊、阑尾等脏器切除者也屡见不鲜。患者饱受折磨,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担心癌变,加上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社会工作的竞争、家庭生活的矛盾等),久而久之,心里越来越焦虑、抑郁,甚至躯体表现不适等心理障碍油然而生,引发心身疾病。

     虽然到医院又查不出明显的问题,但确实有危害

     多数患者心情好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病症;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有消化不良、拉肚子等病症出现。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胃肠道心身疾病的反复发作,影响生活:有的人会因担心某些食物会引起腹泻,而不敢进食、不得不回避一些应酬;因担心频繁腹泻而放弃旅行;因担心患有其他疾病而多次到多家医院就诊,多次接受胃镜、肠镜或钡灌肠造影检查,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的患者甚至因病情严重而不得不停业养病。事实上,任何慢性疾病均可发展为焦虑、抑郁等身心疾病,而而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反过来加重疾病。

     发病机制复杂

     造成以上症状的原因有哪些呢?世界上关于胃肠道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食物因素、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学障碍、胃肠道激素与神经肽、遗传因素等有关。

     现在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人因为矛盾争吵生气时常出现不思饮食、胃胀满、肚子一拍砰砰响;有人面临考试和突发事件时常出现腹部不适和如厕次数增多即是典型例证。心理障碍者如焦虑、抑郁症等常伴有胃肠道疾病,且成为这些患者就诊的主诉,如果稍微留心一下患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们比较焦虑,医生的职责除了治病还有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疑惑。

     发病率还不低---10%城市人患病

     胃肠道心身疾病并不属于新的病症,而是一直普遍存在人们当中,只是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项调查表明,胃肠道心身疾病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一般来说,发病率以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多,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胃肠道心身疾病患者中,中青年人占50%左右。虽然它不会致命,却可显著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由于胃肠道心身疾病与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工作环境有关,因此患病后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综合治疗才有良效,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打断“疾病-心理压力”的恶性循环

     1.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于大多数症状较轻或心理应激源不明显的患者,首先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如经常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保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挫折。

     2.转移注意力另外对于怀疑自己身体不好,到处检查又没问题的朋友,请到一家正规医院就诊确认无异后转移对自己身体不适的注意力,打断“疾病-心理压力”的恶性循环否则,避免对自己患病深信不疑,难以自拔,周围的家人与朋友也应该明白这些道理,带领其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生活轨迹。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自我调节 有些人在春暖乍寒或是秋冬变化之际出现胃肠不适症状,那么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气候变化,减少气候对疾病的影响;还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自己肠道敏感的食物;有的人吸烟后会打嗝,那就要戒烟;有些人喝牛奶会拉肚子,就要尽量少喝牛奶,可以喝一些酸奶;反酸的患者少吃太甜太酸的食物,嚼生的花生米或口香糖可缓解反酸烧心,晚上睡觉前少喝汤汤水水的食物,少吃泡饭和腌熏制品。说到这里,要提醒大家,要有这样一个概念,饮食不宜过精,特别是一些便秘者,建议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品如杂粮、蔬菜水果等。

     4.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多给予胃肠道解痉剂、动力剂、胃酸抑制剂、肠道菌群调节剂、收敛止泻剂等药物,缓解胃肠道症状;抗抑郁、焦虑等药物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或用于与原发性心理障碍共病的胃肠道疾病治疗。在治疗胃肠道心身疾病时,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有时会出现戏剧性的效果,得到意外收获——困扰多年的慢性头晕头痛、胸闷、低热乏力等也可以取得缓解,甚至治愈。

     医生的职责除了治病还有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疑惑,进行科学的检查和人文地引导,能帮助大部分身心疾病患者走出困扰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