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查资料≠弄明白疾病---消化病公益科普0208贴
2015/3/8 11:02:50 兰世亭

    

     “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在信息泛滥、网络咨询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习惯遇到不明白的事就上百度等搜索网站打个关键词问一问。但患者问病情,能否也百度?

     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一些年轻朋友身体出现不适,不去医院看医生,而是打开电脑,不断通过搜索引擎或者一些医院网站来“自诊”。其实不少患者和家属都有上百度“查病”的习惯,有些患“网络依赖症”的白领生了病为省麻烦不看医生查百度。也有些人看病前先上百度做功课,甚至有一听到医生说法有异,甚至宁信百度不信医生。

     目前网络上信息太杂,病情轻重全靠猜

    

     我们上网查病用到最多的是百度,而百度是个竞价排名的网页,谁给的钱多就把它搜索名次往前排,大家可以试一下随便输入几个疾病名称或者症状或者医学名次,你总能看见各种“某某医院”、“专治某某病”“疗程包好”。。。这些医院的性质“你懂的”。再者可能会有一些看病经验,或者热心回答,但我们不能确保他说的就是对的,万一是误导呢?岂不是得不偿失。

     上网查资料浅尝辄止是可以的,不要陷得太深,但现实中钻进去出不来的人很多,总是自己当医生,在门诊时,经常有很多人拿着从网上得来的一大堆信息来求证,殊不知这些“所谓资料”大多数人都是民营医院挂的广告,吸引你点击进去,一看都是各种不靠谱医院的宣传。

     合理利用网络上的医疗知识可为相关疾病的防治作参考,但心中要保留几分清醒。特别遇到一边倒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时要提高警惕,切莫轻信或偏信,更不要盲目“自诊”、“自治”,以免吃错药耽误病情甚至伤及健康。

     网上查资料≠弄明白疾病

     每个人体质不同,相同的病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症状,只根据上网查询的结果简单地下结论进行治疗,一般的小病还行,严重的病就很冒险。医务工作者判断患者是什么病症,常常还要根据一些抽血、CT等辅助检查,更何况还有一部分病连原因都不知道。上如果自己做琢磨了半天还搞不清,最好还是医院,以免耽误治疗的最好时机。

     虽然自己查看一些资料可以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但也往往会因为网络信息的片面而引起其他误解。患者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对很多信息特别是负面的恶性刺激信息无法鉴别,并且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判断。与医生交流时对医生的解释也心存疑虑,在就医过程中无形中形成难以解开的心结。即使是同一疾病,治疗方案也会因人而异。但病人却往往纠缠于另外几种方案的优劣之中难以自拔。

     网上的医学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文章,普通人即使每个字都念得出来,也很可能看得“一头雾水”。毕竟隔行如隔山,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由于病种分得越来越细,即使是医学院科班出身的医生,对于非自己专业所长的医学文章也未必能完全看得懂。而非专业的医学科普文章一般只是泛泛而谈、比较表浅,只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有些比方甚至打得不恰当,或易以偏概全,若据此“自诊自治”,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因此,对从网上查的资料,即使信息来源较为可靠,也建议大家只作参考,涉及到诊断治疗,还是要找回专业医生。,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还是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的检查诊断法,要做到位,病人和医生都必须面对面见到人,医生有了感性的认知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医学这么复杂的专业,能靠网上那点东西就搞懂吗,一知半解只会让你更纠结。所以,你要相信专业人员,就像你去银行存钱时,你不会担心银行会坑你,敢把钱存在那儿,也不会问这个利息是怎么算出来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去看病也一样,首先挑你信得过的医院,然后依靠专业人员来解决问题会高效且有保障的多。

     虽然网上查疾病“自己当医生猜测疾病”不可取,但如果能够正确地解读一些健康保健知识当然很好,因为疾病预防的知识通常相对容易理解,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很有好处。当然也需要选择正确靠谱的知识来学习,现在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养生方法,多数不靠谱,很多都有商业营销在背后做为推手,大家需火眼金睛明的辨真假,特别遇到一边倒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时要提高警惕,切莫轻信或偏信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