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消化病公益科普0350贴
2015/7/28 12:42:48 兰世亭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7月28日正式确定为世界肝炎日(WHD)。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年制定的主题是“抗击肝炎,预防先行”,号召国民关注自身健康,通过疫苗接种、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等预防措施,成功抗击肝炎。

     病毒性肝炎一共有五种: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常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易自愈康复并获得持久免疫力。在五种病毒性肝炎其中以乙肝和丙肝危害最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母婴和其他体液传播,感染后易慢性化,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几率与乙肝病毒感染年龄成负相关。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80%-90%发生慢性化,1-4岁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约30%-50%发展为慢性,成人期感染后约5%发生慢性化。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数患者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但慢性化程度很高,可达75%-80%,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20%-30%慢性丙肝患者于感染后20-3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由于丙肝的隐匿性特征,丙肝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下面重点介绍乙型肝炎

     人感染 HBV 后,病毒持续 6 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 HBV 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 (产) 期感染 HBV 者中,有 9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婴幼儿时期感染 HBV 者中,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正是出于新生儿感染乙肝易发展为慢性的原因。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不一定都有症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表现为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人体处于共存状态,成为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病人没有任何不适的表现,但是因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依然存在,病毒仍可在肝脏内复制。即便是有些病人已经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也可以没有症状。长期感染却不产生症状这也许乙肝病毒的“生存之道”,这样乙肝病毒可以更长久地存在体内“兴风作浪”,也是其可怕之处。不少人就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才知道原来被乙肝感染了,因此,慢性乙型肝炎即使无症状,定期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病毒载量高、HBeAg 持续阳性、ALT 水平高或反复波动、嗜酒、合并 HCV、HDV 或 HIV 感染等。

     治疗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持久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少甚至避免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让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最终不因慢性乙型肝炎而影响患者的寿命。基本目标:检测不到乙型肝炎病毒DNA以及HBeAg阳性患者获得血清学转换,肝功能恢复正常。中期目标: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逆转。最终目标: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肝脏失代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是否需抗病毒治疗

     对于“大三阳”患者,如果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且乙型肝炎病毒DNA≥1X 105 拷贝/毫升(相当于20 000 国际单位/毫升),ALT大于等于2倍的正常值上限,应该使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小三阳"患者,如果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且乙型肝炎病毒DNA≥1X104 拷贝/毫升(相当于2000 国际单位/毫升),ALT大于等于2倍的正常值上限,应该使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慢性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时间一般也都比较长。而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来说则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乙肝患者应树立信心,坚持用药,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

     乙肝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抛砖引玉,篇幅有限,强烈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去看一本书:《201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里面会有更详细更系统的介绍。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