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与大肠癌---消化病公益科普0448贴
2015/11/3 14:19:25 兰世亭

     何谓息肉

     息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小块赘肉,增生组织的团块,泛指空脏器向腔内突出和隆起型病变,胃上长出来叫胃息肉,胆囊上叫胆囊息肉,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发生的部位。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消化道粘膜是平坦光滑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的更新脱落,若受到了过度的理化或者生物因素损伤,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就会出现过度增生,在消化腔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

     医学上把消化道粘膜上的这种隆起性病变称为消化道息肉,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肉疙瘩”,但病理上却有许多种,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和修复性反应,或是局部粘膜的增生和肥厚,甚至是早期癌。不同性质的息肉,预后和处理绝然不同。因此息肉都需要病理学检查才确定其性质好坏。

     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大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超过2cm以上的腺瘤继续发展一半以上会变成癌。结肠癌和肠息肉关系密切,因为结肠息肉多数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部位,而乙状结肠、直肠恰恰也是大肠癌的好发部位此部位。

     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大肠息肉可分为两大类: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不易癌变,而腺瘤性息肉会发生癌变,不伴异型增生的息肉几乎不癌变,而伴异型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基底部宽的息肉、多发性息肉、息肉大于2厘米、病程在两年以上者等恶变率较高。

     治疗的意义:切断癌变之路

     息肉的出现是最早可以监测到的肠癌始发事件,肠癌的发生要经过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瘤变→癌变→进展期癌。而95%的大肠癌都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从最初的正常的粘膜到息肉再到癌要经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事件,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

    

     虽然从息肉到癌要经历好几年,但中老年人是息肉的高发年龄段,若不检查谁也不知道自己肠道里是否有息肉,上了年龄(超过50岁)至少都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若肠道是干净的没有息肉,恭喜您的大肠很健康,5-10年后再复查即可。若肠道有一颗小的息肉,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结果显示为管状腺瘤,也要恭喜您很幸运,及时阻断了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今后3-5年复查即可。

     癌变、包括癌变以前,都可以通过内镜切除,达到根治。如果让息肉进展到了癌,如果经有了淋巴结转移,根治就比较难,即使外科清扫,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淋巴结完全清扫干净。这也与肿瘤治疗的原则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息肉切除属于治疗癌前疾病。

     小的息肉可在肠镜检查时一并切除,肠镜直视下行息肉的圈套摘除、电凝切除、粘膜下切除安全、简便易行。但大的息肉(超过2cm)或者怀疑癌变的息肉(基底宽)会转到外科开刀手术切除。内镜下及时将较小的息肉连根拔除也阻断了这颗息肉走上癌变的道路。

     切除下来的息肉将送到病理科,进一步判断息肉的性质。消化道息肉患者通过以上的治疗,不仅可以消除恶变的隐患,而且可以解除精神上的顾虑,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检查和治疗态度。

     没有明显症状,应如何发现

     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但一半以上的大肠息肉患者没有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结肠息肉很容易被忽视,个别患者息肉较大时可能有出血、肠道刺激等症状,然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常规体检如血液检查、超声、CT、腹部平片等检查较难发现大肠息肉,临床上绝大多数大肠息肉的发现是在肠镜检查或者下消化道造影时发现的。

     息肉与肠癌发生关系密切: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或及油炸食品、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习惯,年龄大于50岁的人,是息肉、肠癌好发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每年大便隐血检查,若有阳性结果再做一次肠镜。若肠镜没有阳性发现,则5-10年做一次肠镜即可,这样可以经济有效地尽早发现有癌变倾向的大肠腺瘤。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