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导致的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消化病公益科普春节特刊-EXTRA
2016/2/4 11:16:54消化病科普 兰世亭

     消化病公益科普春节特刊EXTRA不定期刊出。春节后将持续按原有的序号发帖,坚持每日一帖,风雨无阻。

     这是昨晚(2016年2月3日)我科急诊手术的一例62岁男性病人,术前经急诊CT诊断为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根据CT结果初步不排除局部病变的可能。

    

     主刀医生和家属谈话时,家人在得知病情后早已泪流满面。整个医疗团队紧张有序开展急诊手术。开腹后套叠的小肠已经复位。在回肠末端触及一不规则肿物,相对固定,大小约5.0cm×5.5cm。决定行局部小肠切除。术后清洗解剖标本,“肿物”突然和肠管脱离掉落,后经证实罪魁祸首竟然是“一个几乎完整的香菇”!

    

     不知道家人如果知道结果是这样,究竟是喜还是悲?反正主刀的教授说:“这是世界上最贵的香菇”!大家看着这样的图片,也都百思不得其解!大多数倾向于“囫囵吞菇”?林建伟博士的见解比较有意思:“吃火锅香菇没煮开就吃,结果香菇去到肠道才泡开!”哈哈。

     实际上,肠套叠多见于幼儿,而成年人肠套叠发病率较小儿发病率低,仅约5%的肠套叠发生在成年人。肠套叠在成人肠梗阻的病因中占1%~5%。和儿童肠套叠不同,成年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肠腔内或肠壁发生病变,使肠蠕动的节律失调,近段肠管蠕动将病变连同肠管同时套入远段肠管,形成肠套叠。肿瘤是成年人肠套叠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中良性或恶性肿瘤约占65%。非肿瘤病变占15%~25%,特发或原发的套叠约占10%。在各种继发原因中,包括脂肪瘤、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Meckel憩室和术后肠粘连等良性因素;也包括转移癌、腺癌、恶性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平滑肌肉瘤等恶性因素。肠道的各种炎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型过敏性紫癜、克罗恩病、阑尾炎等均可引起肠管套叠。先天因素主要有盲肠过长、活动度大,少数为肠重复畸形所致。

    

     图为因小肠多发淋巴瘤导致的小肠套叠;图为小肠多发淋巴瘤,其中一处引发肠套叠。

     根据肠套叠套入的部位不同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回肠套入盲肠型: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50%~60%。回盲瓣是套入的头部,与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和随之套入升结肠内。(2)回肠套入结肠型:约占30%。回肠套入回肠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升结肠,但盲肠和阑尾一般不套入。(3)回肠套入回肠和结肠型:约占10%~15%。回肠先套入远段回肠,然后再整个套入结肠内。(4)小肠型:分为空肠-空肠、空肠-回肠和回肠-回肠型。(5)结肠套入结肠型:一段结肠套入相邻一段结肠内。

     超声检查和CT扫描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CT检查日益成为术前诊断的金标准。CT扫描的优势体现在对肠套叠诊断的“定位”和“定性”两方面。CT扫描对肠套叠的定位诊断主要依据套叠头尾部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结合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三维重建图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全面的诊断。

     CT扫描对肠套叠病因诊断重点观察套入的头部,重在发现套叠的病因和导引点(Lead Point)。另外,CT扫描还有助于观察病变的血运情况,如套入部肠壁及肠系膜血管增厚伴肠壁内气体影,受累肠管有腹水包围征象,则提示有肠壁坏死、穿孔,应尽早手术探查。

     成年人肠套叠多属继发,难以自行复位。非手术治疗不能发现病因和并发症,不易确定是否完全复位,即使复位成功,难免遗漏恶性肿瘤的可能。因此,原则上一经确诊或高度怀疑,应及时手术探查,避免发生肠坏死和穿孔。应根据肠套叠的部位、类型、病因、受累肠管的生存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本文的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在王锡山教授主编的《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6年第1期。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