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可测癌症?这次搞得又是什么鬼
2017/5/4 16:05:30 兰世亭

     近几日,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 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新闻火遍网络。

     文章里提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已被批准在临床使用。”(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

    

     是真的吗

     网友纷纷表示:“如果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讯啊!”。在信息时代,乱说话马上就会有人出来辟谣的,不少专家就回应说:“一滴血可测癌存在误读,夸大其词容易误导百姓”。

     那么这则新闻是真还是假,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吗?

     我们在这里回答我们的读者:新闻是真的,是有这个检测试剂盒获批在临床使用,但话不能说这么简单,毕竟罗教授本人也没有说“一滴血就可以测出癌症”。

     事实上,早在13年,就有记者用“一滴血检测肿瘤”报到其研究成果,罗永章也曾表示“一滴血可测癌症”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监测肿瘤”。

     看吧,科学家始终是严谨的,或许是报社小编为了醒目的标题,有意无意的把严谨的科学检测写成了美好愿景。

     标志物不是诊断肿瘤的标准

     肿瘤标志物也好,血液标志物也好,全球还没有一个标志物敢拍胸脯说“这个指标异常就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

     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诊断,肿瘤标志物测定结果超出参考范围时不等于恶性肿瘤;相反,检测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也不等于体内没有肿瘤。

    

     临床上存在肿瘤标志物异常、但实际没有肿瘤的患者,也存在肿瘤已经很巨大、但肿瘤标志物确始终是在正常范围,这两种情况分别叫“假阳性”和“假阴性”。

     出现这种情况,与肿瘤的异质性有关,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的肿瘤都是一样的,有些人肿瘤长得比较有“个性”,与大多数肿瘤“性格”不同,所以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

     这个检测还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好东西要用对地方才能发挥其价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肿瘤标志物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法一:提示作用

     肺癌早期诊断靠CT、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断靠胃肠镜,但不可能人人都愿意或都能去全套地做一遍这些检查,因此肿瘤标志物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

     由于抽血检查很方便,因此一些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常常被加入体检项目,以覆盖各系统的检查,比如甲胎蛋白用于检测肝癌,CEA用于检测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

    

     因此,如果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我们最好先复查一次。如果还是升高就是一种提示,告诉我们要进一步查明升高的原因,这时最好找到专科医生进行分析和决定进一步的检查。

     用法二:监测病情

     对于已确定为癌症的患者,检测“肿瘤标志物”可评估病情、判断治疗疗效。

     比如手术后,若出现肿瘤复发,CT、核磁在一定的时间窗内可能发现不了,但肿瘤标记物会逐步增长,是对影像学形态诊断的有力补充,可供医生提前判断病情并行干预。

     这是因为肿瘤标志物的高低常常与肿瘤的消长相平行,病情控制不好,标志物通常会上升非常多,得到有效治疗后会降低甚至回到正常水平,这是查肿瘤标志物有“监测肿瘤”的作用。

    

     因此,测定肿瘤标志物对病程进展、治疗效果、预后、复发、转移等相当有效,当然有些肿瘤患者的肿瘤标记物自始至终都不增高,因此不能过于看重肿瘤标记物的价值,慎重对待才是正确的态度。

     诊断线索 ≠ 诊断依据

     大部分肿瘤患者的肿瘤标志会出现异常升高,但始终有不少肿瘤患者这些指标是不升高的。所以,这些检测的指标只能作为诊断线索而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肿瘤标志物非常之多,单个标记物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往往偏低,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提倡一次同时测定多种标志物,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是肿瘤诊断的标准,只是一个相对应的提示,接下来还要做诊断性的检查,找出指标升高是不是因为肿瘤引起的。

     临床上需结合具体情况、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手段综合考虑,最终肿瘤确诊一定要有组织或细胞病理学的诊断依据。

     如果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指标高了就应积极面对,查出高的原因,并定期复查。

     目前还不能只依赖肿瘤标志物检查单一的项目作为早期发现肿瘤的手段,因此体检时如果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仍然不能“高枕无忧”。对策看这里:为什么年年体检正常结果还是得了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