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之父——卡尔·兰德斯坦纳
2019/6/14 9:00:00聂博士 兰世亭

    

     2019年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 WBDD)”。今年WBDD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提倡献血和普及安全输血,这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将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是为了纪念血型之父卡尔·兰德斯坦纳。

    

     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第八届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国际大会上,四家旨在提高全球血液安全的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和国际输血协会,发出联合倡导,将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的生日,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2004年6月14日,成为第1个世界献血者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卡尔·兰德斯坦纳的传奇人生。

    

     1868年6月1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位著名的维也纳记者的家中迎接了一个呱呱落地的男婴,他就是卡尔·兰德斯坦纳,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男婴,将要在几十年后为推动人类医学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小生命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但是,幸福总是如此短暂。就在卡尔六岁的时候,父亲因心脏遭受重创去世,从此母亲将他抚养成人。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也许是生命中冥冥的缘分,在少年时代,卡尔就表现出对医学的酷爱。在其他同龄孩子还在玩泥沙的年龄,他就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家的附近有一所公立医院的附属医学院,那里的大学生经常进行人体解剖实验。小卡尔就经常爬到实验室窗口偷看,完全没有小孩子对死人的恐惧。他甚至想知道,人在临死瞬间在想什么、有什么表现。他央求大人弄来许多有插图的医学书籍,置身书海,流连忘返。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走入神圣的医学殿堂,探索人体奥秘,治病救人。

     1885年,当他17岁时,终于如愿以偿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学校里,他广博的医学知识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也因此受到学校特别的重视和培养。1888年,因为必须服兵役,他被迫暂停1年学业。1年后,重新返回学校继续学业, 1891年,在他23岁时从医学院毕业,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之后,他曾两度在维也纳短期从事临床工作。1892~1894年他先后在德国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和阿瑟·汉茨(Arthur Hantzsch)指导下学习化学。学成回国后,1896~1908年作为病理学家在维也纳大学卫生系和病理解剖研究所任职。1911~1917年在该校任病理学教授。由于他的工作在奥地利不受重视,之后他辗转于荷兰两年,后移居美国,曾在洛克菲勒医学院做研究员。1929年加入美国国籍,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逝世。

    

     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输血已经盛行。但是医生们发现,有些病人输血后救治非常成功,而有些病人输血后却会导致死亡,因而输血也一度曾被禁止。年轻的兰德斯坦纳暗暗下定决心要解开其中的奥秘。直到1900年的一次实验中,他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次实验,他采集了22名同事的血液,将彼此的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发现,根据红细胞的破坏情况,可以将血液分为三种类型,当时他把血液的三种类型称为A型、B型和C型。

     A型血清可以将B型红细胞凝固,B型血清可以将A型红细胞凝固,C型血清可以将A型和B型红细胞凝固。后来,他将C型改称为O型。

     时年兰德斯坦纳32岁。

    

     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 兰德斯坦纳的一个学生,迪卡斯特劳(Avon Decastrello)在老师的研究基础之上,又发现一种新的血液,它不同于A、B、O型,其红细胞能够与A、B、O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命名为AB型。

     1902年,兰德斯坦纳宣布了20世纪医学上的重要发现之一,即ABO血型系统。

     他认为,红细胞的凝集反应不仅见于人类的不同个体之间,而且见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这种红细胞凝结现象是血清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缺乏相应的抗原。

    

     然而,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的注意,人们尚未看清它在医学上的深远意义,兰德斯坦纳也并没有因此而扬名。

     1908年,兰德斯坦纳离开了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到威海米娜医院当医生,就是他幼年时常去玩的那家医院。这一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威海米娜医院的大厅里传来一位妇人的痛哭声,兰德斯坦纳正好从这里经过,妇人绝望的哭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上前询问,才知道是她的孩子生病发烧,几天后又出现下肢瘫痪,对此医生们都束手无策,认为这是一种不治之症。在绝望的情况下,妇人除了痛哭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他仔细检查了一下患儿,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他认为这种病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救治的,只是至今尚无成功实践的病例。他询问这位年轻的妈妈,是否可以让他试一试救治孩子。已经绝望的母亲似乎又看到了一线曙光,决定让这位医生进行最后一搏。

    

     兰德斯坦纳运用血清免疫学原理,把患儿的致病因子注射入猴子体内,使其产生抗体,然后再把抗体输注回患儿体内。奇迹发生了,他竟然救活了这名患儿。他的成功震惊了医学界,他也因此在学术界声名大振。维也纳大学闻讯,聘请他为病理学教授。

     兰德斯坦纳的研究,使输血成为救治生命的重要手段,而输血作为外科手术中重要的保障,也大大推动了外科学的进步。

     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向全球推广认同和使用A、B、O、AB四种血型,这也就是传统的ABO血型分类。由于在血型发现和分类上的贡献,兰德斯坦纳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他并没有因为获奖而止步。1927年兰德斯坦纳又发现了MN血型和P血型。

     1940年,兰德斯坦和A·S·韦纳(Wiener)用恒河猴(Macaque Rhesus)的红细胞免疫天竺鼠和家兔,产生的免疫血清能够凝集85%白种人的红细胞,其余15%为阴性,认为呈阳性的红细胞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并以Rhesus的前两个字母取名,把具有这种抗原的红细胞血型称为“Rh阳性”,不具有这种抗原的为“Rh阴性”。从此确立了红细胞Rh血型系统。

    

     时年,兰德斯坦纳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

     兰德斯坦纳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童年丧父,但是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 在医学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仍然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科学研究。1943年,当他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拿着一根玻璃吸管工作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5岁。

     能够为热爱的事业奋斗终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血型之父——卡尔·兰德斯坦纳------兰世亭医学健康科普1724帖

     马医生推荐

     揭开血型的神秘面纱

     当O型妈妈遇到其他血型爸爸……

     不一样的献血:单采血小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