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万个为什么丨马晋平:为什么大肠癌的预防重在筛查?
2021/10/9 10:32:57 兰世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111周年,为持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围绕百姓关心的健康话题,我们策划组织各学科百位知名专家推出“医万个为什么”大型系列健康科普宣传,迎接建党100周年。今天推出第111期《马晋平:为什么大肠癌的预防重在筛查?》

     ▲马晋平:为什么大肠癌的预防重在筛查?

    

     更多权威科普指导,敬请关注中山一院官方视频号、抖音号

    

    

     马晋平

     科室:胃肠外科职称:主任医师职务:内镜中心副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筹)副院长教授门诊:每周三下午特诊门诊:每周五上午:8:00—10:00医疗特长:擅长胃肠胰腺外科临床常见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各部位结肠癌、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肠癌保功能根治术;擅长胰腺良性和恶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擅长减重代谢手术;擅长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手术、食管中下段癌根治、十二指肠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熟悉腹股沟疝和切口疝的各种外科治疗;对肛肠常见疾病,如各型痔疮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大肠癌是怎么发生的?

     95%大肠癌都由息肉恶变而成,息肉从小到大,再发展到轻度、中度乃至重度不典型增生,最后则会变成浸润性癌,即我们常说的中晚期大肠癌。

     肠道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其中恶变为大肠癌的主要是腺瘤性息肉,约占70%;非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则较低。

     大肠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早期大肠癌几乎是不可察觉的,综合大肠癌的所有表现,有4点值得患者关注:

     1.排便习惯的改变,包括排便时间、次数和大便的性状的改变。

     2.便血,便血包括鲜红血便和暗红血便,前者主要可能由痔疮导致;后者说明病变离肛门比较远,需提高警惕注意排查。

     3.腹痛腹胀,说明肿瘤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引起了肠道狭窄或不完全通畅。

     4.乏力和贫血,一般右半结肠肿瘤会引起贫血、乏力和不明原因的消瘦。

     如何进行大肠癌的筛查?

     从肠道息肉到大肠癌,中间会经过5-10年的发展时间,这也是留给患者和医生筛查的宝贵时间窗口。

     临床上,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大肠癌筛查策略,分为一般人群、高风险人群和家族遗传人群。

     一般人群:推荐在50岁以上开始筛查,每5-10年一次,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隐血的检测和结肠镜的检测。

     高风险人群:即癌症患者、肠道息肉患者、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患者,或是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粘液血便、曾接受阑尾手术、曾接受胆囊手术、曾有重大创伤这六点中符合四点的人群。建议40-45岁开始每3-5年接受一次检测,检测的内容和一般人群一致,也可能会有调整。

     家族遗传人群: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大肠癌林奇综合征等,需到有资质的医疗中心接受医生的正规的诊断和治疗。

     筛查方式包括直肠指检、大便隐血检查、电子肠镜等,其中电子肠镜为筛查的金标准。

     如何治疗大肠癌?

     大肠癌可实现治愈,但前提是早诊早治。

     早期腺瘤阶段可直接在肠镜下进行切除和钳除,还有圈套、黏膜剥离和粘膜下切除等术式;早期癌也可以进行肠镜下的切除;中晚期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术式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和NOSES手术等。

     患者确诊大肠癌后,需要明确定位定性和判断是否出现扩散转移,此外还要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心脏、凝血功能等,判断患者能否耐受手术。若能,进行术前多学科讨论,确定是直接手术还是需要配合化疗、转化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手段。

     对大肠癌而言,预防胜于治疗,倡导民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根据自身情况,及早接受相关筛查,完全可以对大肠癌做到早防早治,乃至切断从息肉到腺瘤再到癌症的链条。

     ★本文内容仅供医学参考,不作诊治依据,如有需求请及时就医。

    

    

     医万个为什么

     总策划:骆腾

     总统筹:彭福祥、林芳宇

     统筹:潘曼琪、谢凤兰、梁嘉韵

     刘星亮、蔡新洁、陈安琪

     技术支持:民福康

    

    END

     来源:新闻中心、健康教育部初审:马晋平审核:梁嘉韵审定发布:彭福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兰世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