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民间设奖20年:54个“草根道德奖”,授奖超6000人!
2017/9/18 新华每日电讯

    

    

     要点 | 一分钟速读

     ★ 1997年,浙江省德清县太平村农民、农贸市场上摆海鲜摊子的小老板马福建,自己设了个奖,他掏了1万块钱作为奖项基金,专门奖励那些由村民们投票选出、在孝敬老人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就是想奖励一些好人,用正气压倒邪气。”

     ★ 从第一个“孝敬父母奖”算起,德清县的54个“草根道德奖”,设奖人身份各异,有农民、主妇、公务员、民企老板、外来务工人员……但每个奖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无比平实的心愿。

     ★ 20年来,来自民间、奖金不多,也谈不上有多高权威性的“草根奖”,如缓缓泛开的水波,触动了越来越多的德清人。一批又一批民间道德楷模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内心向善的道德力量,也塑造着社会进步的软实力。

    

    


     首发:9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马福建还记得1997年元旦,镇子上那场咚咚锵锵的锣鼓与噼噼啪啪的鞭炮。那一天,在锣鼓和鞭炮声里,他颁发了村里的第一届“孝敬父母奖”。

     这个奖,是马福建自己设立的。

     这位浙江省德清县太平村的普通农民、农贸市场上摆海鲜摊子的小老板,在1997年掏了1万块钱出来,作为奖项基金,奖励那些由村民们投票选出、在孝敬老人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就是想奖励一些好人,用正气压倒邪气。”马福建说。

     到今年,“孝敬父母奖”已颁发了20年,评选从村里扩展到了全县,已有88对夫妻获奖。20年来,受其启发,在浙江省德清县陆续出现了54个由普通百姓自己创设、自己评选、自己发奖的“草根道德奖”。

     奖项涵盖孝敬父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保护环境、励志助学、医患和谐等方方面面。设奖人遍及全县12个镇(街道),获奖群众累计已超6000人。

    

     德清太平村村民马福建

     每个奖项的背后,都有一个来自百姓的愿望

     德清县的54个“草根道德奖”,设奖人身份各异,有农民、主妇、公务员、民企老板、外来务工人员……

     德清的“民间设奖第一人”马福建,并不是什么富豪、大款。1997年设奖时,38岁的他每天清早3点就要起床,赶去市场批发海鲜,再回自己的摊子卖上一天。

     大概1996年秋天,有个老人在他的海鲜摊前逗留,对着一两块钱一斤的小黄鱼看了又看,问了几回价钱,但就是没买。

     过了两天,老人又来摊子前看。马福建跟他聊天,得知老人特别爱吃鱼,但3个子女都不给他钱,他只好到鱼摊前看鱼解馋。马福建送了两条鱼给老人,这事让他听了难过。

     “当时还看到有些老人晚年过得蛮凄凉,子女不孝顺,把他们推来推去,说一些让人伤心的话。”自己出钱在村里设立“孝敬父母奖”的念头,就是这么从马福建脑海里冒出来的。

     “你不好,我不能说你怎样,我没有资格,但我可以奖励做得好的人。我设立这个奖,就是想帮老人做点事,让更多人带头树立榜样,更多家庭和睦相处,更多老人安度晚年。”

     从第一个“孝敬父母奖”算起,德清县的54个“草根道德奖”。设奖人身份各异,有农民、主妇、公务员、民企老板、外来务工人员……但每个奖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无比平实的心愿。

     例如县里第6个设立“草根道德奖”的钱素春,打小练就一身好水性,有“浪里小白条”的绰号。家住河边的她几十年先后救起过21个溺水者,但永难忘怀的是唯一那次救人失败的经历。

     那年,45岁的钱素春在腊月刺骨的河水中搜救一个投水青年。过程很不顺利,她向岸边围观的人群求助,却没有一人伸出援手,哪怕抛一条绳子、递一根竹竿。当钱素春花两个多小时把人捞上岸,年轻人已经救不回来了。

     听了马福建设奖的事,钱素春决定拿出打工攒下的5000元做基金,设一个“见义勇为奖”,她希望更多人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没想到‘见义勇为奖’已经有人设了,所以我最后设了‘热心市民奖’。”钱素春说。

     设立“见义勇为奖”的是水产经营户徐燮荣。这个有副热心肠的老板从小就想当保家卫国的军人,看到有人受欺负,他总想挺身而出,但小儿麻痹症留下的残疾让他很多时候无能为力。

     2006年,徐燮荣看到一则新闻,有见义勇为的青年被打成重伤,被救助者却消失不见。“我们应该让做好事的人不受伤。”徐燮荣说,“社会上总需要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抵制歪风邪气。”他拿出1万元设立“见义勇为奖”,奖励惩恶扬善、救人于危难的见义勇为者。

     第23个“草根奖”设奖人是常年行善的拉煤老人陆松芳。汶川地震那年,78岁的陆松芳捐出了自己拉煤所得的1万1千块钱,有人算过,这笔钱,他不吃不喝要拉上两年合计50万斤的煤饼。2009年,老人设立“助人为乐奖”,希望更多人去帮助别人。

     此外,退休职工钱立玲因为女儿从小残疾,设立了“残疾学子励志奖”,奖励全县身体残疾,仍发奋学习的学子;曾经也是外来打工者的企业家斯正良,设立“外来人员风尚奖”,奖励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倡导文明友善的外来工作人员;

     退伍军人刘志国设立“志国拥军奖”;县交警大队民警童溪水设立“交通安全奖”;李恺、胡法春、施剑青等16位退休老教师联合设立“少儿进步奖”;建立国内首个民间环保联系站、开通首个民间环保热线的“环保老人”朱天荣设立“天荣环保奖”;

     还有“一诺千金奖”“医德医风奖”“创业新农民奖”“诚信农产品生产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等等。

     善良、诚信、爱国、孝敬父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在54个“草根奖”的名号里,我们能看到老百姓对生活最质朴的向往和对道德最本真的追求。毕竟,又有谁不向往身处这些美好词汇所描述的世界?

    

     每个奖项的设立,都激发了公民内心的道德力量

     “民间设奖”的获奖人是榜样,设奖人也是榜样,榜样和榜样又带动更多人向他们看齐

     “孝敬父母奖”颁发到第5届的时候,马福建发现村里的敬老氛围已大为改观。按最初的标准,可以说家家可奖了。用当时太平村村支书刘培根的话,“过去因为家庭矛盾需要村干部出面解决的事情现在都没有了,老人都夸自己的孩子孝顺。”

     马福建认为,变化来自榜样的力量。“其实奖金并不多,我们那里比较富裕,500块钱对老百姓没有多大意思,大家在乎的更多是一种荣誉感。”未来,他想将这个奖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才能说服人。“民间设奖”的获奖人是榜样,设奖人也是榜样,榜样和榜样又带动更多人向他们看齐。

     2014年,德清县漾北村村民孙杏松因为几十年热心农村文艺工作,组建文艺队,创作和演出大量贴近生活、受村民喜爱的节目,获评“乡土文化贡献奖”。

     今年,孙杏松自己也设了个奖——“民间文艺原创奖”。这种从获奖人到设奖人的接力转换,在德清并不鲜见。

     20年来,来自民间、奖金不多,也谈不上有多高权威性的“草根奖”,如缓缓泛开的水波,触动了越来越多的德清人。一批又一批民间道德楷模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内心向善的道德力量,也塑造着社会进步的软实力。

     据介绍,德清县已连续12年获评浙江省平安县,外来人员犯罪率已降至浙江省县市最低点,近年又相继荣获全国首批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在中央文明办迄今主办的6届道德模范评选中,3届都有德清代表获得提名。

     “淳朴的民风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前,有3名山东客商来德清采购木材,刚开始考察木材市场时,他们很谨慎,后来听说了村子里诚信礼让的故事,当即签约,说能在这样的地方做生意、交朋友,十分有幸。”德清县文明办的负责人说。

     有推有退,“民间设奖”中的政府角色

     政府不需要在道德建设上大包大揽,而应该有推有退。只有把政府的事,变成群众“自治”,道德教育才最有效

     民间设奖是否有门槛?在这种群众自发行为面前,政府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对于这些问题,德清县委宣传部部长陈亦平的回答是:“‘草根道德奖’这些年的实践足以证明,政府不需要在道德建设上大包大揽,而应该有推有退。只有把政府的事,变成群众‘自治’,道德教育才最有效。”

     “网络公益奖”的设立者、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副会长方明说,虽然德清的“草根道德奖”完全源自百姓,但这并不意味着隐身其后的政府无所作为,事实上,政府推一步退一步,在把道德建设主体地位让给百姓的同时,从规范和激励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6年,民间设奖还很新鲜,任何人都能设。后来,‘草根奖’不断冒出,政府引导我们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出台民间设奖管理办法,规定设奖人须具备良好口碑和优秀品德,避免沽名钓誉者损毁草根奖形象与声誉。”

     方明介绍,设奖协会的会长、理事、会员均由设奖人担任,所有奖金统一存入协会账户保管,并对外公开,接受监督的同时,也方便认捐。遇到有老百姓想设奖不知道怎么办,设奖协会会帮忙办理登记、备案等手续,遇到问题,协会也会出面与主管部门对接。

     “另一方面,每到评奖的时候,宣传部门都会不遗余力地协调媒体帮我们宣传报道,颁奖时还会邀请县领导到场鼓励,,大家一起营造出一种‘好人有好报,做好事不吃亏’的社会氛围。”方明说。

     “我们现在深切感受到,要传承好、建设好精神文明,必须要有一批好载体、好平台、好模式和好品牌,同步用好政府和社会‘两只手’。”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认为,老百姓自己出钱设立“草根道德奖”,奉献的是内心的大爱与善良,这种民间自发的道德风尚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补充,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支持就能越发滋长弘扬。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在道德失范事件和对“道德滑坡”的议论屡屡见诸报端的社会转型期,德清这个以“德”立名的江南小城,以20年不曾中断的“民间设奖”现象,告诉人们,老百姓心里真正认同的是什么样的榜样、他们又认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得奖;而这些民众自发设立、最能体现民心所向、民意所归的奖项,也令我们重新领悟和思考道德的价值与力量。

     “人生和道德有密切的关系,一刻不能相离,人人都该提起注意,发一点觉悟。”1919年,德清籍青年俞平伯求学北大期间写下的句子,似乎放在如今的德清“民间设奖”热中,也很妥帖。?

     相关报道

     新华社为德清办了一场高规格座谈会!

     首发:9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张虹生(新华社记者)

     道德建设中如何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社会参与道德建设的活力?……近年来,浙江德清县借助于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草根道德奖”激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形成了道德文章“人人参与、共同书写”的好局面。

    

     由新华每日电讯主办的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暨德清民间设奖20周年主题座谈会17日在北京举行

     在第15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由新华每日电讯主办的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暨德清民间设奖20周年主题座谈会17日在北京举行。奖项奖出的风清气正的民风,成为与会专家教授、政府官员热议关注的话题。

     1997年,德清太平村村民马福建目睹有子女不愿赡养老人,自己拿出1万元设立“孝敬父母奖”。之后,当地不少人开始跟进,相继设立了“诚信市民奖”“见义勇为奖”“医德医风奖”……

     至今,德清已设54个“草根道德奖”,涵盖孝敬父母、环境保护、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多个方面。设奖人遍及全县12个镇(街道),授奖群众累计超过6000人。马福建的“孝敬父母奖”也已颁发了11次,共有88个家庭获奖。

     德清人踊跃设奖的现象“源于当地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释放了民间的道德力量,其所产生的效应是强大的。德清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意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在座谈会上表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

     针对众人设奖,德清县积极引导、关注支持。县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民间设奖指导管理领导小组,规范引导“草根道德奖”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获奖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德清县文明办主任陈磊说,宣传部门会让当地舆论广为报道,有些从普通百姓中产生的模范,还专门“请进”公民道德教育馆,供群众参观学习。

     日前,已经有县内外10多万人次在公民道德教育馆目睹道德模范的风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

     “设奖是民间自发治理的体现,表达了设奖人率先进入了道德自觉;而政府的积极推广和引导,体现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说,正是民间和政府的互动,培育了德清崇德向善的环境,扩大了设奖的影响力,产生了一个典型带动一群先进的“滚雪球”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泽群

    

     全国政协委员、火箭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陈思思

     “百姓设奖、奖励百姓”,众多的“草根道德奖”调动了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日前统计表明,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6届道德模范评选中,其中3届都有德清的道德模范入选提名;浙江省共评选6届道德模范,德清有6位道德模范入选。

    

     嘉宾发言详细内容,见今日第二、三条推送!

     延伸阅读

     百姓穿上便宜的的确良,该给这个新华社记者记一功

     七岁起就孝老爱亲的“孝义好人”

     一位京剧大师与他放不下的艺术传承

     记者与道德:弗里德曼的十条忠告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书旗 | 校对:赵岑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华每日电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