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读】谁夺走了孩子们的童年?
2017/11/18 侠客岛

    

     【侠客岛按】

     1992年郑智化的《补习街》唱出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焦虑,20多年后,这一焦虑不但没有缓解,反倒被不断放大。

     11月16日,新华社一篇《市场规模逾千亿、教师月入过十万 课外辅导刚需带火“在线教育”》的新闻,在社会各界引起广大关注。在这种新兴的社会现象背后,人们不免思考,中国的家长都是怎么了,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钱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受罪”。

     其实,近几年的热播影视剧《小别离》、《虎妈猫爸》等无一不是在描写这种尴尬;几天前,“2岁半男童为考幼儿园上5个辅导班,结果竟然秃顶了”的新闻,则更是让人揪心。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当有关于教育的新闻爆出,无论是学区房,还是家委会竞选,总能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

     的确,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焦虑。无论此前有多信誓旦旦,决心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面临周遭的激烈竞争时,都不免会有所动摇,转而投入补习班的滚滚洪流之中。

     对此,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父亲,田获三狐岛叔更是有一肚子的感慨。下面这篇文章,记录了这些年来,他在面对孩子教育时,所产生的矛盾与无奈。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广大家长、即将成为家长的你们,有一些启发。

    

     坐在某培训机构英语教室外面的家长横椅上,看着对面新安装的付费按摩椅,已经躺满了等待的家长,这叫什么?随机消费?顺带消费?心里不禁佩服商家的精明。

     每到周五,我都要在这里坐上3个小时,从下午四点半到七点半。这才十一月中旬,来年春季的班,已经报满了。

     真是供需两旺。中国经济的亮点,学生教育培训行业绝对算是一个。我不知道这个行业每年能给GDP的上涨创造多少个百分点,我只知道,要想缴费成功,就跟双十一抢特价商品似的,报名时间一到,赶紧支付,几千几千地付,钱就好像是大风刮来的。

     经常地枯坐,和其他家长的交流,让我不禁思考:一个大家都觉得不好的东西,一个大人孩子身在其中都觉得痛苦的东西,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摆脱不了?

    

     存在即合理

     西方社会学里面,有个概念叫朋辈压力(peer pressure),就是说,只要人处于群居状态,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种压力,它大多来源于同事、同学、同辈之间的攀比,在年轻人当中尤其严重。

     我小孩才上小学二年级,就有了很多同学:学校的同学、英语辅导班的同学、数学辅导班的同学、书法班的同学、羽毛球班的同学……

     同学很多,玩伴很少:学校放学后,大家作鸟兽散,各上各的课;在小区里,我家孩子今天有课,他家孩子明天有课,要想一块儿玩,先得家长对对日程表,跟国家元首互访差不多。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有孩子之前当然是觉得,应该让孩子自由成长,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但真正有了孩子后发现,这种散养的想法没有可行性。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不管什么学历,什么阅历,什么资历,只要是在国内,都免不了会被这种培训大潮所裹挟,无法跳脱出去。因为整个环境是在催生拔苗式教育,个人的想法,没有一点儿力量。

     刚上小学,我跟我儿子说,你学习考多少分不重要,排名多少不重要,想的是不希望给他造成太大压力。可家里做的这些心理建设,一遇上孩子自身所处的环境,全都不管用。我儿子有一天就哭着跟我说,哪个哪个同学骂他了,说他学习笨、没脑子。

     孩子不会像大人那么想,他在学校里学习不好,排名靠后,就会受到各种暗示甚至明示,他所处的小环境就会不友好,得不到正向的肯定,会处在一个班级鄙视链的末端。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有的孩子主动要求父母给自己报班,这不是变态,而是他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一种自我保护。他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同学的赞赏。因为他所处的环境、评价标准、激励机制是唯成绩是问。

    

     电视剧《小别离》片段

     合理不合情

     到底是市面上先有了培训机构,才刺激起来了报班需求,还是先有了报班需求,才催生出大量机构?

     马克思讲,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于家长来说,简直没有想不到的班,只有报不上的课。

     所以,这是一个极好的年代。孩子想学啥,就有啥。同时这又是一个极坏的年代,把孩子、家长都累坏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第三产业勃兴的表现。市场的开发、经济的转型升级,都要求供给侧一方面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还得能创造出新需求。别的行业不清楚,教育培训行业应该是达到了这个目标。

     2006年,新东方上市了,紧接着好未来(学而思的前生)、枫叶教育、实外教育、宇华教育,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机构纷纷在纳斯达克、纽交所或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企业中一颗颗闪亮的“新星”。

     需要明确的是,它的繁荣,并不代表学校里的学习就轻松。毕竟,学习重镇还在学校

     我儿子最喜欢周三,因为周三是学校的无作业日。换言之,平时是有作业的。教育部不是有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其他年级不多留作业?

     的确,国家在教育上的方针方向是素质教育,是减负,教育行政部门怎么能不这么规定?但在教育一线中又做不到,不留作业,学生水平怎么提高?每天不练习写字,字怎么能写工整?每天不写日记,遣词造句怎么通顺?每天不背英语单词,英语学习怎么见涨?小升初、中考、高考怎么分出高下?好学校之所以好,是因为挑的都是好学生。

     任何一门功夫,都是勤学苦练才能有长进,这才是教育规律。罔顾这一点,奢谈减负,要么无知,要么无耻。

    

     合情才合理

     从人类知识的演进史来看,在学习上减负也是违背事实的,不是唯物主义。

     牛顿花了一生才发现的物理定律,现在的中学生一星期就学会了,有公式,有教科书。经验提炼出精华,像维他命一样,一口就吞了下去。

     我小学五年级开始学英语,在同辈人里算早的了。如今我儿子一年级就开始学了。

     知识正在高度浓缩,学习势必不能慢条斯理。古代人就啃那几本圣贤书,还要皓首穷经,今天知识门类这么多,减负只能是把自己减落伍。

     当然,不少家长并不认同这一点,对于学校留作业一事很反感,上告。告了学校就不留了。但是学校里的课业少了多少,就会在课外的辅导班补回多少。不妨试试?

     想让孩子有个好前途,学习的负担不能减。反对者可以提出一百条教育学上的先进理念加以反驳,可以提出一百条政府正在改进的例证。但是这不是一个可以争论的话题。孩子是自己养的,在一天天长大,家长的理性选择,只能是驱赶孩子,驱赶自己,每年每月奔波在增负的路上。

     我也会回想自己小时候,似乎没有这般苦恼。放学了,和小伙伴玩到天黑。作业,都是自己在一个屋做。另一个屋,爸妈看着八点档的电视。今天自己当了爸妈,却要陪着孩子做各门功课。为何不能昨日重现了?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代代的人,都有着同样的童年,同样的活法,那这个社会是停滞不前的。我的童年,和父辈、祖辈的童年,不可能一样。同理,我孩子的童年能和我的一样吗?

     这么想,心里顺畅些了。

     文/田获三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侠客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