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期,一位教授发自扶贫一线的思考
2019/6/1 17:07:34云言 侠客岛

     【侠客岛按】

     脱贫攻坚,正进入紧锣密鼓的决战期。一个多月前,习近平的话言犹在耳:一边要响鼓重锤,不搞“大跃进”“浮夸风”,不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一边要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

     去弊、生利,总书记的警告和鼓劲都很清楚。

     今天推荐一篇中国农业大学长期研究贫困与发展问题的李小云教授的文章,其中包含了他的许多个人思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位教授不仅研究脱贫与发展的理论,还实地进行脱贫实践。

     四年时间,他在深度贫困的云南省勐腊县瑶族村落河边村,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中心”的道路。昔日,这里没有一处安全住房,几乎家家负债,是一座“类似原始的村落”;四年后,这里是拥有现代化厨房和厕所、可承办“国际会议”的现代文明村落。

     如何找准问题、针尖对麦芒地创造解题思路,同时实现贫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看这位理论+实践者的思考。

    

     云南省勐腊县瑶族村落河边村一景

     脱贫

     2014年我去云南瑶寨河边村调研时,发现那里很封闭,进去后没有硬化路,村民主要靠种甘蔗和中药材为生,一亩补偿六七百块,刚够成本,热带气候资源的优势还发挥不了。

     驻村调研了半年,我认为河边村贫困的主因在于村民没有可持续产生收入的资产,也缺乏将资产变现的能力。不过,他们的居住环境好,冬暖夏凉,拥有民族特色的竹楼、热带雨林景观、新鲜的空气与水源,近西双版纳,村民能歌善舞,如果能用好,也是一笔巨大资产。

     经过反复思考、推敲,我和团队将河边村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打造小型高端会议经济休闲旅游村庄”。

     我们利用政府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的资金,把原村庄按瑶族特点改造。政府每户补助6万,我们给每户筹措两三万,鼓励村民建房时留一间做客房,房价为350元到1000元不等。

     2018年,村里的40多间客房,收入了80多万;2019年刚过去不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客房已基本排满,收入肯定超过90万。

     现在这个村子里,客房、现代化卫生间、酒吧、会议室、幼儿园都有了,承办一次国际会议就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状态都变了,以前都不爱说话,也不出去打工,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2015年,该村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2018年是9000多元。2015年起,我辞去了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职务,在当地当了4年农民。可以说,我们创造了一个新业态。

    

    

     往日的河边村与如今的河边村

     革新

     有人说,每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途径都不同。河边村有知识分子介入后的整体设计,有与政府、公益组织、市场的资源对接,有人才的本地化培养,看上去很难复制。

     其实,“精准施策”的针对性就在这里。

     我当时痛感难以解决的,是一个中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小农户对接不了现代市场。河边村能种热带水果,就像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都有特色农产品,但往往量少,没信息,没销路,“从0到1”这一步走不出去。十几公里的土路,商家根本不会来收,很快村民也就不种了。

     这几年,在构造旅游、会议、自然教育这些主打产业的同时,我们推动村民发展木瓜、柚子等辅助性产业。吃木瓜的人说50块一个都买,哪怕卖10块,农民都挣钱啊。但是,假如没有新业态带动,怎么卖?

     这就是中国很多贫困农民面临的普遍难题。如果只靠商贩来收,信息不对称,议价权不在小农户手里,往往被压到成本价。

     也就是说,传统思路做农业,很难持续脱贫。农产品往往是结构性过剩。中国土地规模小、分散,贫困户就几亩薄田,个体化、组织程度低,对接市场的能力低。中央提倡搞土地流转、合作社,就是想形成一定规模,有一定组织力。

     但中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就摆在那里:农业经营户有2.0743亿农户,其中规模经营的仅398万户;也就是说小农户占到98.1%。“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尤其贫困户,更容易被锁定在传统小农状态,不易进化成“现代小农”。不久前中办、国办还发文,专门强调小农户怎么对接现代市场。

     参照国外经验的话,美国是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式来做农业,不太适合中国;日韩则通过综合农协来对接,而中国的专业合作社尚在发展,功能还不够完善。

     合适于我们的路径在哪里?

    

     电商

     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就是电商

     从扶贫助农的角度,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农对接市场。要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信息和巨大的需求信息对接起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流通,平台型电商起了巨大作用,它的组织形态比合作社要好。

     我们会发现,像拼多多、淘宝这样的电商APP里,什么样的信息都有,包括农业的、扶贫特色农产品的。我去看过淘宝的直播卖货,有消费者相信“眼见为实”,看到你吃了、买得才放心。

     拼多多的社交特点则更强,拼着买便宜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很契合农产品时效性强、非标准化的特点。农产品刚成熟时最好吃,冷链即使能保鲜也要提前喷乙烯催收,否则都要坏;同时,农产品是一个园子一个园子地成熟,要尽快卖掉,这就需要能够瞬间聚量的电商平台。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但其实只有聚焦于农产品的特点才能最大程度地助农。我看到最新的数据,2018年,以拼多多为例,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有653亿元,同比增长233%,非常快。老实说,比起这种数据增长,我更看重其中内含的社会价值。

     在此过程中,“精准识别贫困户”是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做订单农业,通过“社交拼单”等方式,可以先把好几个亿的消费者需求聚集起来,再反向去提供给农户,他们在生产端,可以定向组织生产。这需要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有接口,电商平台要鼓励商家去向贫困户订制。

    

     市场

     乡村振兴要产业兴旺,最难解决的就是农产品销售。目前是不是市场饱和?不是,所谓“饱和”只是结构性的,还有很多消费者不知道。

     客观说,2020年后,地区差异、不同群体的差异还是会存在,尤其要关注的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群体怎样才能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这就需要靠乡村振兴的真题战略。

     在发达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能和农村衔接;而落后地区的最大问题,还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在此意义上,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显得尤其重要。但长久来看,2亿多小农户,一定要通过市场来提高收入。最重要的是用一连串技术和商业创新,来推动若干瓶颈的突破。不能还是老套路,派几个人去简单“输血”。

     具体怎么做?比如,将一切放到大环境中去看,把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技术粘合起来。我看到黄峥在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AI、5G和物联网技术,将给中国农业带来真正的改变。

     发文件让各级单位的人去消费扶贫,能在一定程度唤起扶贫意识,但长期机制上,还是要靠电商平台,靠“新农人”。在此方面,电商的潜力还远没全部发挥出来。

     “互联网+农业”还有个好处是利益中性,主要是靠算法。碰上不好的商家和产品,消费者可以留言评论、“用钱投票”,慢慢就没人买了。可以说,互联网会把传统乡村带入到公开透明的信息时代。

     作为一个发展主义者,我认为还是要从发展的角度解决中国的贫困与“三农”难题。我们国家的治理精英、知识精英、商业精英其实很有能力,只要在出发点、体制机制上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一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不成功也难。

     文/云言

     编辑/点苍居士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侠客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