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方证》序 —— “特异性方证”是中医的标准化体系
2022/3/18 肖相如频道

     导读:昨天推送了肖老师出版《肖相如医学丛书》的心路历程,今天再来一起看看被公众号读者朋友们称为“开启了真传模式”的新书《特异性方证》的序言。对于这本书,肖老师又有什么话想说呢?PS:文后有购书链接:点击进入小程序,一键购买,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直接发货。

     医学必须有肯定、可重复的疗效,可重复的前提是标准化。

    

    01

     中医则长期为标准化所困扰。

     一方面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和优势,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必须是一个人一个样的;

     不仅是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法不可能一样,而且是对同一个病人,每个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不可能一样,没有办法标准化。

     一方面又强烈感受到了中医整体的疗效很差,生存困难;

     感觉到现在所谓的辨证论治,其实是各行其事,对同一个病人,一千个人可以开出一千个方,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肯定、可重复的疗效,显然,又觉得标准化是必须的。

     还有就是因为没有标准,中医对内传承很困难,师傅很难教会徒弟,老师很难教会学生,名医的徒弟和子弟绝大多数都没什么名,学中医主要是靠悟性和自己摸索,现在的中医越传越困难,疗效越来越差,传承成了大问题;

     对外交流很困难,不仅中医说的其他行业的人听不懂,而且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中医说的都不一样,很多热心人致力于中医的国际化,被国际化的中医也只是一种各自为阵的自娱自乐式的存在。

     同时,又因为西医是典型的标准化,很多人担心,如果中医一旦标准化,就会被西化,中医就会失去存在的根据;而且,确实是,现在一些致力于中医标准化的成果就是西医化的东西。

    

    02

     中医有自己的标准,中医的标准是建立在宏观规律基础上的,与西医的标准并不一样。

     在中医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的研究,比如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看到细胞等人体的微观结构,也不可能看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医学也就不可能朝着微观的方向发展。

     另外就是中国古代有很多清规戒律,《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宫廷剧中会有悬丝诊脉的情节,大家可能以为这是中医厉害的原因,实则是被逼无奈,因为男医生不能摸女人的脉,特别皇帝家的女人,这是礼。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那时候的礼,比现在的法律还厉害,程朱理学的掌门人程颐就认为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人病了,男医生也不能碰,女人占总人口的一半。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医生治病也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比如现在的外科手术之类;医学研究也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如人体解剖等。显然,医学不可能朝着人体解剖等实体研究的方向发展。

     虽然没有技术手段,还有许多清规戒律,那并不等于人不生病,有了病也得治疗,怎么治?

     没有技术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现在所说的病原微生物;不能对人体进行解剖,就不可能弄清楚人体结构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03

     无奈之下,古人找到了另一个角度,即无论是什么东西侵入了人体,也无论身体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只要人身体病了,身体就会表现出来,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如头痛、呕吐、咳嗽、便秘、腹泻、失眠、阳痿等等。

     就是研究人体得病以后身体状态发生的变化,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证”,就是研究“证”的规律。

     比如头痛,就有部位、时间、性质、伴随表现、人群、地域、季节等的不同,再把这些表现用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已经形成共识的寒热虚实来分类;

     根据寒热虚实的分类来寻找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或者针、灸、按不同的穴位,或者用与证的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寒热补泻的药物来治疗等;

     然后再引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概念,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药物学的概念,然后再引入阴阳五行等解释方法,再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学的样子。

     无论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始终都是以人体的状态变化为核心的,即“证”,研究“证”的规律和对“证”进行治疗的规律,这是宏观规律,就是人体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感知到的规律,与西医研究的微观规律完全不同。

     这些宏观规律没有运用新的仪器设备,没有引入最新的科学理论,而且表述上很普通,如寒热虚实、温清补泻等,可是这些规律却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弥足珍贵。

     比如,凡是痞、呕、利并见的,半夏泻心汤主之,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不比用抗菌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胃溃疡差,也不比用抗痨药治疗结核病差,也不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差。

     无论是西医的微观规律,还是中医的宏观规律,只要有疗效,并能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考验,都是宝贵的。

     医学就是疗效加规律,即确定、可重复的疗效。有规律,就肯定是可标准化的。

     中医的治疗对象单位是证,治疗手段单位是方。

     证是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整体状态的变化,证是确定的,中医的目标就是寻找治疗证的方。如果一个方对一个证有肯定的疗效,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这就是“特异性方证”。

     凡是发热、恶寒、汗出、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缓的,用桂枝汤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也是可以重复的,这就是桂枝汤这个方所主治的特异性证,就叫桂枝汤的“特异性方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叫“桂枝证”。

    

    04

     以方名证的体系就是标准的、可重复的。

     凡是能够药到病除的“特异性方证”,就要作为标准确定下来;找到一个,就确定一个;

     已经确定的“特异性方证”就是中医传承的主要内容,每个中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作为标准确定下来已有的“特异性方证”;

     在掌握了已有的“特异性方证”之后,每个中医的目标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对尚未找到特效方的证,不断探索和研究,力争发现更多新的“特异性方证”。

     只有当常见的证都找到了特效方,“特异性方证”越来越多,并且学中医的人都掌握了已有的“特异性方证”,中医的疗效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肯定,重复性也会越来越好。

     在以“特异性方证”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就不会有任何障碍,无论是中医之间的交流,还是中医与其他行业的交流,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消除了交流的障碍,就为中医的推广普及铺平了道路,中医才可能真正服务于现代人类的健康,中医才可能走出国界,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比如,只要掌握了“特异性方证”,凡是麻黄汤证,用麻黄汤就可以药到病除,疗效肯定。

     如果不是以方名证的“特异性方证”的标准体系,用现行的体系,将麻黄汤证称为“风寒表证”,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千人千方的局面。

     因为对于“风寒表证”(这个概念不规范),根据现行的体系要先确定治法,这个治法就是“发散风寒”,根据这个治法再来选方用药,而属于这个治法的方和药有很多;

     只有学好了《伤寒论》的人才可能开出麻黄汤,没有学好《伤寒论》的人是不可能开麻黄汤的;

     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医都没有学好《伤寒论》,所以针对这个“风寒表证”,十个中医可能会开出十个不同的方来,疗效当然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这就是以方名证的“特异性方证”标准体系和现行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区别。

     现行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不可能标准的,也是不可能规范的,疗效也是不肯定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普及和推广。

     中医为什么必须学好《伤寒论》,就是因为《伤寒论》是“方证体系”,其中主之的方证大多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特异性方证”,所以,只有学好了《伤寒论》,掌握了“方证体系”,疗效才好。

     中医的标准化体系必须在《伤寒论》“方证体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能够药到病除的“特异性方证”为基础。

     “特异性方证”是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具有精准、快捷、高效、可重复的特征。

     “特异性方证”就是肯定、可重复的疗效,就是中医的标准化体系。

     “方证”是疗效的基础,“方证”是标准化的基础。

     肖相如

     2020年5月18日(星期一)

     于北京

     注:欢迎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评论为公众号读者朋友们的真实评论,可参看2022年1月19日推送的文章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