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鄂西山区绝壁上“凿”出28公里“天河”
2016/6/7 新华社

    

    点击上方“新华社”可以订阅哦!

     新华社武汉6月7日新媒体专电没有工具,大家自制铁锤、钢钎、挖锄和撮箕;没有炸药,大家用硝铵、锯末、硫磺配制;没有钢筋水泥,大家烧制石灰,与细砂搅拌成浆来填充粘接石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鄂西山区巴东县数万民工,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历时十一载,凭借双手双脚,用青春、汗水和鲜血,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20多公里长的“天河”。

    

     这是建成通水的天河(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宏开摄)

     修水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走在天河不足一米宽的窄堤上,里侧天河清清,外侧悬崖百丈,脚下生风……

     天河始于湖北省最大的高山岩溶淡水湖水流坪湖泊,依山蜿蜒,流经巴东县水布垭镇、清太坪镇十余个乡村,止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它的本名是水流坪灌区工程。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原巴东县清太坪区委开展声势浩大的治山、治水、治土行动,三次组织人力对水流坪实施开渠排水治理,以解决洪涝灾害问题,然而由于技术落后,屡屡陷入困境。那时,清太坪区和平、纱帽、三友、景坪4个公社因为没有可靠的灌溉水源,近万亩良田“十年九难收”,人畜饮水也面临巨大困难。

     经调查论证,原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实施水流坪灌区工程。设计方案获得湖北省水利厅审查批准后,工程于1967年11月正式开工。巴东县成立了水流坪灌渠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所在地清太坪区所辖17个公社全部编入作战连队。

     迄今,在天河最为险峻的硝洞岩段的巨大岩洞里,仍然留有作战连队指挥所的遗迹。大岩洞位于天河上方百余米处,是当年近百民工吃住之所。记者踩着细软的泥土、攀着坡度达七八十度的羊肠小道胆战心惊地来到大岩洞,洞口左侧砌有三个大灶台,灶台左侧一内部面积六七平方米的小岩洞,就是指挥所办公室;墙上用石灰刷着一条标语:“为革命修水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那是完全依靠人力的时代。在悬崖峭壁上作业,“无进场公路、无交通车辆、无机械设备、无通讯器材”。然而,参建民工开工第一个月就开挖水渠平台1000多米。

     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消耗大,饭量也大,大家就从家里自带红薯土豆,甚至上山挖野菜草根充饥。但广大干部群众筑坝修渠的意志从未改变。史料记载,巴东县水流坪灌区工程历时11年,开凿岩石超100万立方米,共计4万多干部群众加入这场引水大会战。

     这是奋战在悬崖峭壁上的民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宏开摄)

     十四位民工献出生命

     “上看帽子掉,下看心直跳,乌鸦无处落,山羊难歇脚。”这讲的正是硝洞岩绝壁的惊险。硝洞岩绝壁长950米、高400多米,1970年10月,龙潭连队修完廖家湾工段后,移师硝洞岩,打响绝壁攻坚战。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连队开展生产大比武,不足两个月时间,已在绝壁上炸开作业平台近百米。

     第二年元旦刚过,连队决定再干半个月,就放假回家过年。然而,灾难发生了。原龙潭连队民工邓中豹说,1971年1月5日上午9时多,两个作业组从隧道两端向中间掘进、清理炮渣时,一声巨响,一块30多立方米的岩石崩塌下来,4位民工当场被砸中,2位民工坠下几百米高的悬崖。

     事故发生第二天,6位民工的遗体被送回各自的生产队安葬。之后,硝洞岩工段被迫停工,却没有一个家庭为难组织。

     不过,水流坪灌渠工程并未因此终止。1971年10月,原清太坪区双社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向宏伸率领70多名社员,与硝洞岩展开决战。

     打炮眼是一大难题。刚开始,他们在绝壁上凿出一排眼子,插入木棍,垫上木板,人站在木板上作业。后来,尝试用绳索拴个竹筐,三个人坐在里面打炮眼。这些法子既不安全,施工进度也很缓慢。

     向宏伸边实践边总结,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木板制成一个长1.7米、宽83厘米的笼子,贴着岩壁的笼面做六七十厘米高的围栏,外沿装上一米高的围栏,笼子顶部覆盖篷布,两边各固定一条横向的棕绳,以防止笼子晃动。

     “每完成一个炮眼,就横向移动2米左右,再开凿新的炮眼。在100多米的悬崖水平开凿一排炮眼,需要在笼子里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时间。”原双社连队民工谭元华说。

     经过十个月,双社连队开挖土石近5000立方米,拿下了硝洞岩渠道平台。四年之后,1975年10月,硝洞岩渠道全部打通。

     据巴东县民政部门统计,先后有14位民工为水流坪灌渠工程献出了生命。

     这是施工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宏开摄)

     天河精神薪火相传

     1978年9月,水流坪灌渠工程25公里干渠全线贯通,通过试水,全部合格,取得圆满成功。

     看到一渠清流到了家门口,同样饱受干旱之苦的长阳县渔峡口公社龙池大队向巴东县提出引水请求,水流坪灌区工程指挥部考虑到两地一衣带水,且有富余的水量,同意延长干渠。龙池大队随即组织,半年时间修成干渠3公里。

     清太坪镇、水布垭镇农业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灌区工程实际效益超出预期,仅巴东县境内,灌溉农田面积就达1.61万亩,其中稻田面积2342亩,覆盖两个镇的12个行政村,4459户农户1.66万人口受益。

     天河不仅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甘泉,还能发电、防洪。通过干渠往低处引水,巴东县先后建成2座水电站,其中之一的南潭河水电站,已安全运行24年,总发电量近4亿千瓦时。同时,依靠库容调节水位,水流坪水库下游多年未发生洪涝灾害。

     如今的天河,已成为巴东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亮丽名片。每逢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排起了长龙,一些网民也慕名而来。受地质灾害等影响,目前天河下游已经断流,但上游依然清水长流,灌溉着上千亩农田,并为近万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天河愈加散发出夺目的光彩。目前,让干部走出办公室,走上天河的窄堤,感受先辈们用双手双脚创造的不朽奇迹,学习他们的精神、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已成为巴东县委县政府落实“三严三实”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白云之上,在绝壁山腰,在住地山洞,在战斗现场……人间最‘严’莫过于此,最‘实’莫过于此。”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说。(记者梁相斌 谭元斌)

     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账号

     ①点击微信右上角的“+”,“添加朋友”中进入“查找公众号”,输 “ 新华社”或“xinhuashefabu1",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文章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华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