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人赴考一万人加分,中考考生家长们不淡定了
2016/6/30 新华社

     七万人赴考一万人加分、投资加分、特长加分……在择校日趋激烈、几乎“一分定生死”的录取模式下,不少地方的加分项目之多、分值之高引发舆论热议,有些加分因规则不明、暗箱操作而走向异化,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在高考加分逐渐取消的当下,中考加分“瘦身”之路还有多长?

     范围大、分值高、花样多,中考加分引争议

     中考大幕渐次落下,这两天,有关云南省昆明市“7万多考生就有1万多人获得加分”等消息引发热议。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昆明市中考总分从原来的880分降到600分,但加分政策依然沿用去年的加分项目和分值,从5分到20分不等。据统计,享受加分的学生共计1.1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一。

     加分分值过高、加分考生范围过大成为考生家长质疑的焦点。“7个人里就有1个人享受加分,这么大的范围显然不合理。每加5分,就会拉开很大差距,这让其他学生怎么竞争?”学生家长谭菊不满地说。

     针对家长的疑问,昆明市教育局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加分的1万多名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和农村独生子女考生约有9000人,占到了加分总人数的88.5%,其他项目加分人数只有约2000人。

     除了针对少数民族等的政策性加分以外,各地的鼓励性加分政策也各具特色。近日,有媒体报道,“凡来银川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10分参加录取。”消息引发网民吐槽:孩子考试还是得“拼爹”!

     对此,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银川市共有11所公办高中参加招生,其中统招计划为5992人,自主招生2186人。而银川市公办高中招生实行60%的名额“指标到校”,40%的名额以择优录取方式录取。因此,统招的5992个名额中将有3599个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学校。

     根据今年5月31日公布的《银川市中考招生照顾政策实施细则》,少数民族考生、华侨(归侨)直系子女等可享受加分政策;“少生快富”项目户子女升入非示范性高中,及来银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家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10分)参加录取等。

     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除少数民族加分外,上述照顾政策仅在“择优录取”批次中采用,而“指标到校”部分学生拼的还是自己的成绩。“择优录取”部分享受照顾政策的考生是降分段而非直接加分,且其标准是“最低录取控制线”。也即考生分数距“最低录取控制线”相差10分的,根据照顾政策能获得填报中考志愿的机会,至于能否录取,最终仍以实际分数参与竞争。

     记者在公示的《2016年银川市中考申请照顾考生名单》中看到,除少数民族考生外,共有158人申请照顾政策。从这点看,比例很低。

     清理规范加分项遭遇“婆婆多”

     在择校竞争日趋激烈、“唯分数论”录取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当下,考分以及任何可能影响分数的因素,都不可避免地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舆论对加分政策普遍持质疑态度,与以往曝出的加分造假,分数与权利、利益捆绑等乱象,有很大关系。

     记者梳理发现,曾被诟病的加分乱象通常表现如下特点:

     “鼓励”变交易,教育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回礼”。梳理各省份加分政策,不少地方都曾出台过与“钱”挂钩的鼓励性加分政策,如买房落户、招商引资、纳税大户等可以为子女加分。

     规则混乱、暗箱操作,“花样”加分“水分”高。如作为加分项目的一场篮球比赛产生两个第一名,从未参加任何训练和比赛的学生获得短道速滑比赛加分,考生在学校艺术节唱歌拿奖后获得声乐特长加分等等。

     政策性加分覆盖面广,考生争相改“身份”。如为了获得考试加分,想尽办法“变身”成军烈属子女、少数民族等等。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认为,推行加分政策的用意原本是好的,但如今高比率、高分值、大范围的中考加分政策以及频频发生的加分造假乱象,已经明显背离了初衷。

     “一些地方在使用设置加分项目的‘自由裁量权’时,存在规则不明、暗箱操作、部门懒政以及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等现象,严重背离了教育公平前提下激励先进的本意。”宁夏大学高等教育所所长周福盛说,加分乱象会滋生腐败,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在高考加分政策正在逐渐被取消的当下,中考加分政策也亟待进一步清理、规范。事实上,近年来一些省市已经在为中考加分项目“瘦身”。如黑龙江省去年取消了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加分项目共十项;成都市今年起将取消中考科技、体育和艺术类等加分,从2019年起少数民族考生不再享受中考加分……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中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涉及多个部门,清理、取消面临“婆婆多”的尴尬。昆明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加分政策并非由教育部门一家制定,加分的每个项目都有上位依据。

     “如省三好学生的加分政策由教育部门出台,体育类加分由体育局出台,少数民族加分由民宗委出台,农村独生子女加分由卫计委出台等,市招委负责把上位部门出台的文件汇总、归类,再套出目前的加分政策。这些上位部门出台的文件如果不撤销或下发新文件,就得一直沿用。”他说。

     “瘦身”还需多方联动 强化外部监督

     公平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科学培养各类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加分政策的进一步清理、规范直至完全取消,是业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罗志敏认为,中考的主要职能是选拔性的,而作为非义务教育机构的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其入学机会只能以分数和能力为基础进行配置。从加分比率看,加分设置应该少而精,科学合理。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坦言,教育改革并非今年改明年动,一般应有政策的延续性,以三年一届学生为一个周期。加分政策的修改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一定得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通过合法合规的程序及实践后逐步来改变。

     还有专家建议,应该通过举办听证会等手段,广泛听取民意和专业意见,取消一些弊大于利的加分项目,并为一些必要的加分项目添加限定条件。此外,还要细化涉及考生加分的申报、核实、认定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责任到个人。

     周福盛等人则认为,加分乱象的根子与其他易产生暗箱操作、滋生腐败的现象一样,都是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外部监督的结果。因此约束政府权力,以立法保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入独立第三方的权威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专业规范等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继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和扶持,减小乃至消除城乡、少数民族集聚区、边缘山区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为今后完全取消补偿性加分政策以及一些引导性加分政策创造条件。(记者 任玮 岳冉冉 艾福梅 白靖利)

     监制 刘洪

     本期编辑 关开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华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