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去拜年丨小新画新年
2017/1/28 新华社

    

     百节年为首!新华社微信推出《小新画新年》春节年俗新媒体报道,从小年到正月十五,带你重温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体会浓浓的年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鸡年来啦!

     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专家、天津市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全年生活的首个重要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春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是炎黄子孙美好精神世界的升华。

    

     春节的由来

     民俗专家指出,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开始的。照此推算,丁酉鸡年春节是1914年以来的第104个。

     专栏作家、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百姓信俗认为,春节的来由是为了驱赶一个叫“年”的怪兽,为躲避灾难求吉利,人们将屋里屋外布置红火一新,张灯结彩,放鞭炮,守岁,这样,“年”就远远而去了。

    

     从起源上来看,春节是由古代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由于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的多寡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过年”旨在祈盼、庆祝五谷丰登粮满仓。

     据了解,以前“过年”和“春节”是两个概念。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在南北朝,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把“年”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当时开始采用公历纪年,统称阳历,把1月1日叫做“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由国庆介绍说,今天所说的“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文明的提升,人们过春节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如看贺岁电影,结伴出游,微信红包等,但不论外在形式如何改变,春节祭祖祈福、趋利避害、辞旧迎新、求吉纳祥的内涵没有变,祈福家庭团圆、阖家美满,增强家族和谐发展的功能没有变。

     拜年

     正月初一重要习俗就是拜年。民俗专家介绍说,拜年是中国民间历代传承下来的,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之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新年好”“新年快乐”等吉祥话。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

     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

     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鸡日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鸡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食俗

    

     鸡年已经到来,

     你有什么新年愿望和祝福?

     欢迎留言,小新帮你上墙!

    

     监制:贺大为

     策划:王 朝

     编辑:王 朝

     设计:孙慕蓉、潘红宇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称“春节”为“过年”》(记者周润健)、《春节》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华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