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亚太患者新发精神病的治疗:十大建议
2016/4/18 心领神荟

     精神病患者的优化管理需考虑人种因素。然而,目前针对亚洲-太平洋地区新发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指南尚缺乏一致性。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亚太、欧洲及南非的15名专家,包括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何燕玲教授及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司天梅教授,针对近5年内被诊断为精神病性障碍的亚太人群给出了优化治疗建议,并总结为10大主题。指南全文发表于2016年6月《亚太精神病学》。

     一、有策略的管理措施是后续成功治疗的基础

     治疗阳性症状时,不应仅仅依靠住院治疗而忽视随访。精神病发作的管理并不是孤立的,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接受社区治疗,尽可能实现医疗团队的协作,从点到线和面,此举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社区治疗与医疗团队的协作有助于对患者及家庭的接管、获取对患者个人需求及广泛问题的更深层次认识,从而协助选择最佳的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这一主题反映了患者、医疗工作者、家庭对持续监测治疗效果及家庭成员与医疗专业人员合作的需求。

     二、抗精神病药治疗是控制精神病症状的主要手段

     尽管亚太地区抗精神病药物的有效性、成本、报销规定各不相同,但患者及家属有权了解可为其提供的药物治疗方案及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三、恢复社会心理功能是康复的重要组分

     若对患者进行了充分、适当的治疗,并密切监测其疾病发展,缓解及康复是可能实现的。开始评估缓解及康复时,应考虑到患者及照料者的需求,并在医疗专业人员提供的现实及文化前景下展开讨论。

     四、用药依从性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因素

     坚持服药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应告知患者停药的危险,即使症状已有改善也仍需继续服药。医疗专业人员在传达这一信息时需格外谨慎,因为不良的宣教时机或不合适的措辞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存在特定药物滥用或抑郁症状的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提高用药依从性是必需的。改善患者自知力是早期干预的目标之一。

     五、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可考虑用于精神分裂症发作

     尽管仍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口服及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对精神病发作治疗的长期结局,但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可提高用药依从性,进而有助于预防复发,应被视为早期治疗手段之一。

     患者及家属通常感觉,长效针剂仅限于那些特别严重的患者使用,因而排斥这种治疗方法;然而,许多初发患者对长效抗精神病针剂的应答良好,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接受一次治疗后,即可转变为积极接受的心态。

     六、心理社会干预可改善精神病的临床结局

     亚太地区目前已拥有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与持续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有益于发作患者社会及职业功能的改善。心理治疗应及早开展,以预防患者社会及认知功能的恶化。

     七、家庭及照料者的参与是全面管理的组成部分

     正如在主题1、2、6中提及,家庭及照料者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日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疾病早期,病耻感可阻碍患者及家属向外寻求帮助;因此,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及社会应作为一个整体努力减少污名化现象,特别是在精神疾病污名化较严重的国家,因为家庭成员多少会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

     八、物质滥用可影响精神病的结局,应格外留意

     虽然物质滥用在亚太各地区的发生率及类型各不相同,但精神病合并物质滥用无疑可以加重症状且恶化结局。非法药品及酒精可对疾病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而不仅在于法律层面。因此,治疗早期即应强调对相关物质监管的重要性。应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以隔绝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物质滥用风险。

     九、共病精神障碍较为常见,应密切关注

     精神合并症如抑郁、焦虑等可恶化临床结局。在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建议优先针对共病精神障碍开展治疗。

     十、密切留意及监测可能的躯体共病

     精神科医生应考虑与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的躯体合并症和代谢问题,以及抗精神病治疗可能加重现有疾病,如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的风险。

     首发精神病的治疗与管理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指南全文: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领神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