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一种“符号”
2013/12/10 王阳明心学

     圣人是一种“符号”

     人人心中有仲尼。

     心之良知之谓圣。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阳明在12岁时立志要成为“圣贤”,在37岁时的“龙场悟道”,其主要内容便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这与其少年时期树立的志向是吻合的。

     我们知道,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陆续提出了心学思想的一系列著名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特别是“致良知”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阳明思想体系的最终完成。自此以往,“致良知”或“良知”几乎成了阳明的口头禅,重要的是,阳明将“良知”视作人生的一种“导师”,甚至直接将“良知”说成是心中的“圣人”。换言之,圣人就在心中,好比说良知就在心中。

     所以阳明既有“人人心中有仲尼”之说,又有“心之良知之谓圣”之说,孔子既是良知的代名词,同时圣人也是良知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在阳明的心目中,所谓“圣人”主要指儒家的理想人格,因此,“圣人”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无非就是道德人格的一种象征。

     归结而言,在阳明良知心学的思想系统当中,仲尼或孔子并不是公元前5世纪的那位有血有肉的“活孔子”,也不是在山东孔庙祭奠着的带有各种名号的“假孔子”,而是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精神意义上的“真孔子”。按阳明的想法,良知是永存的、不会泯灭的,所以,作为儒学精神之象征符号的“孔子”或者“圣人”也就是永远存在的。

     这个思想告诉人们,我们都有成为“圣人”的内在依据及其潜在可能,都有可能成就“人伦之至”的道德主义理想人格。孔子本身离开阳明的那个时代已有两千年,人死不能复生,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精神及其理想人格却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和引导我们人生的未来走向。所谓“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便是这个意思。

     诚然,在当今文化日趋多元的社会,我们或许不必再提“人人心中有仲尼”,但是即便在新时代的背景当中,不断追求并努力实现以道德性命为根基的理想人格,却仍然有着即刻当下的现实意义。道理至为简单,只要我们还相信人拥有良知、做事要凭良知,并在生活中时刻实践良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