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董平教授《王阳明心学》:道德品质教育之我见
2014/5/15 王阳明心学

     观董平教授《王阳明心学》:道德品质教育之我见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其观点心即理、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可以说是其对良知方方面面的思考。良知,是王阳明治学一直强调的,他的心学体系,良知学说给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哪些启示呢?

     道德品质教育的必要性

     为什么写这一点呢?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社会,成功依赖个人魅力还是道德品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首先明确道德品质的必要性,才不至于使后面的谈论对一些人来说变得无意义。

     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人们重视这些品德修养。然而,现在一些人对成功的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

     一般人对于成功的人、家庭与团体,总是钦羡不已。羡慕别人的能干、成熟,家人的团队合作以及组织的团队精神。在这同时,他们更想知道的却是别人成功的秘诀,向成功者请教的,不外乎如何能立竿见影、立刻收到解决自己难题的方法。

     然而,个人魅力思潮所带来的,使人们注重于公关技巧与人际关系,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有一些的确是金科玉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可是,在暂时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发自内心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代替。所以,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只有由内而外,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品德操守和动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道德品质仍然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道德品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社会,也就不言而喻了。

     道德品质的自觉

     王阳明的心学基础建立在儒家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对于道德修养,强调的是道德的内在自觉。相对于朱熹的外在观察物,内在推理提高道德修养,王阳明则主张由内而外,先明心,提出了“心即理”、“格物致知”、“心外无物”一系列观点。王阳明认为我们的心就是理,就是良知,就是至善。我们对事对物只要依照自己的本心而行,便是道德的践行。 “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母则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然而这似乎有一点我行我素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本心的定义。本心得是心灵的原本状态,没有任何浊秽。

     使心灵回归到其主宰地位,回归心灵原本的状态,则我们的心在事物上的表现便是理。日常生活心灵属于缺位的状态,把心、理一分为二,导致了道德为外在的要求和强制,循理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对外在价值目标的追求,这种行为道德价值就是有限的。

     格物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各得其正。”而当今我们的良知却恰恰被外物所蒙蔽。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地位而不去理会内心的良知。

     良知就是心之本体,是是非之心,德行之本,一切道德生活的根本依据。他提出的就是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 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合乎本心才去做,依靠的是道德的内在自觉。个体的存在性的真实表达是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德行的自我实现。参与公共生活能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存在价值。

     良知是本心,我们会因为他人,社会的价值观的干扰,原本本心良知说这是应该做的,我们不做;不应该做的我们却做了。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良知遮蔽起来,使我们本身的良知没有获得表达,没有获得体现,久而久之,良知被蒙蔽越来越多,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就拿今天有的大学生满口粗话,难道他们不知道那些是不应该说的吗?但他们为了吸引视听,彰显所谓的个性,违背内心,最终即以成习。

     而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是得去帮助他们明心,使其发现自己本心的心声,并顺应这种心声去对事对物,实现道德自觉的作用。

     道德实践

     《尚书》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王阳明以前,就有很多有关知行的说法。朱熹认为行重于知,也有真知必能行的论断。在这以前思想家们都认为知行是二而不是一,就是后来的陶行知也认为知行是二而不是一,因此也在自己的名字上有过斟酌。但这里王阳明就认为真知就是行,行即是真知。知行不是两件互不相干的事,而是相互包含。知是行的指导意识,行是知的具体实践。人们的行为总是受特定的意识支配的。所谓行为就是将心中的主意付诸实践。其次,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行为离不开动机,有了一个方案、设计、规划,有了对某种目的追求,而后才有行为;而行为就是为了实践所设计的方案,达到预期的目标,作为行为动机的知实现了,才算是完成。所以说知和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知是起点,行是终点。知道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将其付诸实践。知行是同一过程所呈现的两个方面。

     《传习录》中,王阳明就以孝敬父母作为例子,一个人能够讲很多孝敬父母的道理,但却不去做孝敬父母的事,我们能说这个人知孝敬父母吗?答案是否定的。回想当今的现代教育,很多思想品德课上的东西都是死记硬背的,我们没有去实行那些可贵品质,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理解通透他,因为我们的知只是书面的。今天我们讲到圣人之道,觉得离我们好远,感觉就是在空谈一样。一次中国教育史上讲到孔孟,心中有不少感慨,就和一个外院的同学谈起,可是她说孔子那些君子之道离我们太远了。怎么会?我们从小不是就在背《论语》,学君子,仰慕圣人,怎么现在他们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想来,就像董平教授所说,就是因为我们今天的人对圣人知道知的不够,不透,因而不去做,使圣人之道越来越隐晦,离我们越来越远。

     知和行的结合,不仅是对一个小知识的把握实践应用过程,它还是一个不断知,不断行的开放性过程。首先我们从知很小的事或物,并把它付诸行动,在行的时候,我们有会发现不足,发现新的知,之后上升为知较多或较大的事物,然后又实践,在实践时又会有新的知?如此,循环往复,所以,伟大的真理可能就是由对一件小事小物知行合一的过程产生。理论本身的获得是在于实践。

     然而,我们的道德教育缺失的就是知行合一。要说公民道德,人人都能念一些,可是没有行,也就不知道德。

     宏德-培养社会责任感

     王阳明心学中,有“物者事也”的说法。因此关于物,就介入了主体我的活动。王阳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花在山中自开自落,当我们还没有看见它时,它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们来说,它相当于不存在的物。而当我们看到花时,欣赏它的美,这时它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才知道它的存在。未看到时,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看到花时,也就变得分明起来。所以,任何事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有与我们建立了关系情景,那么我们的心才会了解这种事物的客观存在。就像我们高考如果多做对一道题或少做对一道题,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那么,现在的同学老师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情景,他们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存

     在的,对于他们来说,我没也是不存在的。而这里的每个人对于父母来说都是活生生地存在。在心外无物的观点中,同意一个客观事物可以同时以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简单地说“意所在即是物”。物是心的显现、呈露,它不在心外,心外无物。只有我们的心与物建构了关系,我们的心感知并关心这种事物,它们对于我们才是存在的,否则,它们对于我们来说便不是存在的,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一种生活境界,仁者,以天下万物相关心。圣人,之所以称之为圣人 ,是因为他们纳天下万物与自己相关,让天下事物进入自己的主体世界,让天下的事物成为自己的事物,把物当作他们主体心的一部分。那么,对于自己的事,便会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地去做。通过道德实践,表达良知,生活实践,把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不断地建立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心灵世界,把物当作我主体心的一分部,使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宏大,如此,达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生境界。精神世界的扩大,生活世界的扩大,以致所有的事物都与自己相关,心外无物,上下与天地同流。

     对于我们,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就一个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我们可借助这种思想。

     今天的学生,心灵世界除了分数,好的初中,高中,大学,好的工作,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还有什么呢?甚至更可悲的是连后面都没有,只有自己。所以,才会有高考自杀,大学生跳楼等现象频频发生。

     所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关键在于建构学生广阔的心灵世界,使学生把社会之事纳入自己的心灵世界。每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态度,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成果。

     董平教授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良知是如此浩渺,可以容纳宇宙一切事物,良知是如此美妙,明确人世间的美丑善恶,因此,我们才能堂堂正正地活在人世间,才能扩大我们的心灵世界。“此心光明,亦复何以。”这是王阳明临终的总结。

     致良知一直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生所致力于的事情。现今的道德教育也是我们应为之努力的。然而当谈到具体的道德教育,还是没有具体分析解决,或许从其心学体系中,我无法整理出一个完整的思绪,但个人觉得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对当今的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参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