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王阳明:操舍存亡
2016/6/23 王阳明心学

    

     但凡的得道的人一定清静,清静得似乎什么都不知道,说的确切点,他是知道也和不知道一样。所以说,得道之人心中的境界不外露,外面的欲望不进入内心,这就是无出无入,动静如一。

     做学问的人,行动制止操行各不相同、喧闹寂静意趣不同,还是锻造冶炼尚未成熟,心思精力鱼目混杂的缘故。必须保持心志滋润培养,安定在静止的云或水中,有鱼跃鸢飞的景象;风雨狂暴急骤的地方,有风平浪静的风光,才能显现对待万物变化一齐的妙用。

     隐藏于深山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

     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

    

     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试看古时许多高人哲士,或深隐于山林,不为名利所牵,或独处于闹市,不为声色所乱,皆能洁身自好,所以他们能够享着清誉和雅望,流芳百世。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得到,现在的人就做不到吗?

    

     其实,这是因为教化没有到位,行道的人不肯勉力而为。有人说古人心地纯朴敦厚,因此容易接受教化,现今的人大多浮躁轻薄,所以很难教化,这种言论实在是煽动人心,惑乱人的志向,阻人向善的一种流毒,像这样的无稽之谈,千万不可相信。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呢?问圣人,圣人也只是回答“操则存,舍则亡”,至于它什么时候出入,故乡在哪里,圣人也“莫知其乡。”进进出出没有时间限制,也不知道它的方向在哪里。这是指心而言的。人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物,思维活动哪一刻也未停息过。思维的内容、方式、次序都不受限制,念念相续,胡思乱想。只有将心念功夫落实在志向上才算得学者的操守。

    

     ?

     ?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它虽然是就平常人的心来说的,做学问的人也应当明白心的本体正是这样。如此,操存功夫才能没有缺陷。不可随便认定出为亡,入为存。如果谈到本体,原本是无所谓出入的。

     如果谈到出入,那么,人进行思维活动即为出,但人的主宰昭然在此,何出之有?既然没有出,何入之有?程颐先生所谓‘心要在腔子里’的腔子,唯天理而已。虽然成天应酬,也不会越出天理,仍在腔子里面。如果越出天理,就是所谓的放,就是所谓的亡。”先生又说:“出入也只是动静而已,动静无个究竟,哪里又有归宿呢?”

    

     对于“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有人解释为:言其心之乱也,非言其心之体;心出入形容存亡,非以出入言操存也。其实,“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正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莫知其乡”是“无向”,出入无时、无向,即是没有出入,或者说出即入,入即出,这是至诚无息的境界。而出入有时、有向,则是出入有别,这是“往者屈也,来者信也”的“其次致曲”。

     这一句不是针对操存舍亡,而是仅针对“操则存”而言的。出入既不是指操舍,也不是指存亡。出入与后面的“无时、无向”不可分割,正如《中庸》的“戒慎恐惧”与“不睹不闻”的关系一样(割裂了戒慎恐惧和不睹不闻,就会把戒慎恐惧等同于《大学》的恐惧忧患)。

     阳明子说:“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操则存”的“操”是“致良知”的“致”,是功夫,“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是良知,是本体。或者说,“操则存”是“戒慎恐惧”,“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是“不睹不闻”。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前后两句不在同一个层面。“操则存,舍则亡”,一方面是强调良知人人具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要复其良知本体,必须要做操存的功夫。

     但既然有操存舍亡的二元选择,那么这仅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人之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是操存功夫最后达到的至诚无息的境界,是“诚者,天之道也”。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

     (本文作者为刘晔,以上图片均为刘晔本人拍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