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初中生谈王阳明心学
2016/11/9 王阳明心学

     一、偶 像

     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偶然,在好友的书柜里看到了《明朝那些事》,遂借回,沉迷其中,而王阳明,恰似皎皎星河中顾盼流连时瞥到的那颗最亮星辰,我瞬间坠入了他的万丈光芒之中。五年来,我阅读关于王阳明书籍十余本,王阳明成了我唯一追崇的偶像,对他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学推崇备至。七月流火,我和父母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来到浙江,不为游山玩水,只为追寻先生足迹。

     从绍兴市区一路向西,高楼大厦逐渐矮了下去,直至变成郊区的一排排平房,蹲在那儿胆怯地瞅着我们这些闯入的外乡人。车子拐了几拐,开上一条崎岖的石子路,路上时不时冒出的杂草宣示着这篇荒凉地域的主权。在田间相错的小道上绕了几圈,我们还是没有寻到目的地,连导航的声音也失去了自信。

     终于,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阳明先生的墓。 先生的墓坐落在山间,墓旁是碎石子铺成的小路,从大门向里看,尽是荒凉的水泥路 ,路尽头的台阶之上,是先生的墓冢——一座在野草之间,光秃秃的墓冢,墓前枯萎的鲜花和生锈的铁盆在风中瑟瑟发抖,似乎在回忆着遥远的某一天,自己生机盎然的时刻。

     这是阳明先生的墓啊!是明一代最伟大人物的坟茔,是中国唯一做到三不朽的圣贤之冢,是影响了整个东南亚的伟人的长眠之所!而现在,它悄无声息地躺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无人拜祭,无人清理,无人理会,也许它对于村民来说唯一的意义就是吃完晚饭后登上它层层叠叠的石梯来消消食。

     在墓前伫立良久,心中的悲愤几乎要化为泪水夺眶而出,墓碑上“阳明先生”四个字刺得我双眼生疼。此情此景,若是被性情耿直的王汝止看到,怕是要捶胸顿足痛不欲生,而我们却放任它荒凉下去,带着事不关己的冷淡和足以毁掉中华文化的漠然。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金钱,权力,地位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至于这个五百年前死去的中国思想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只不过是袖手清谈时附庸风雅的幌子罢了。他的墓冢,连唯利是图的开发商都不愿沾手,足见其在日渐丧失信仰的国人心中的分量。

     我突然想到余秋雨的一句话:“我们的权谋太深,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一点不错,我们的偶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崇拜官员,所以为求上位不择手段;我们崇拜明星,所以贪慕虚荣注重外表;我们崇拜富豪,所以明争暗斗唯利是图......当对贪官,丑闻,假货的口诛笔伐已成为家常便饭时,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五百年前,先生提良知之学,倡人人为圣,五百年后依旧尔虞我诈不亦乐乎;五百年前,王艮身着古服意复周礼,五百年后国人在外吐痰斗殴臭名远扬;五百年前李贽悲愤自杀以死明志,五百年后依旧贪生怕死见利忘义......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在飞速发展,唯有人性的进化,慢得让人绝望。

     晚上,我们住在市区,某个当红歌星正在开演唱会,一片灯红酒绿,光影绚烂,粉丝们如雷的尖叫声,凄厉地划破了没有遮拦的天空......

     二、《俯首拜阳明》——《传习录》读后感

     近日翻看《传习录》,只觉字字珠玑,尽皆般若,但所得者不过九牛一毛,用阳明先生门人徐爱的话说:“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呼呼!曰仁尚如此,吾辈岂不更难

     以窥其藩篱?今小有感悟,记之聊以自勉。

     先生原名王云,后改名守仁,出于《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仁”之说源于孔子,而先生晚年所倡“致良知”与孔子之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生本人也会是孔子的推辞者,竹轩公绝对没有料到,“守仁”这个名字竟会成为先生一生学说的奠基。

     先生幼年,便立下做圣贤的志向,并认为“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弘治二年,先生结识理学大家娄谅,受娄谅”圣人之学必可学而至之”的启发,走上成为圣贤的道路。何谓圣贤?前几日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了”超人“的概念,我觉得与”圣贤“本质相同,书中这样解释”超人“: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圣贤即是超越平凡人,勘破世间真理的人。那么如何学而至之呢?先生认为: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宋朝朱熹曾提过”存天理,去人欲“的学说,而阳明先生则将这一学说人性化,提出”天理即人欲“,这也出自于陆九渊”我心即宇宙“的观念,即”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其本质就是呼吁人们将追逐物欲的目光转回到心灵上,向自己的良知致敬,即可为圣贤。

     正德三年,先生至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知行合一“,有许多人认为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就大错特错了,知行本一物,何须结合在一起。乔达摩窥破了宇宙真理,自然就成为了释迦牟尼;戚继光窥破了倭寇的弱点,自然就百战百胜。恰如先生所说:”好好色,恶恶味“,知道美景怡人,臭气难闻,自然就做出相应的举动了。

     此后,先生先后平定多处匪乱,正德十四年,宁王叛乱,先生于兵家死地而后生,旬日即破宸濠。嘉靖六年,思田之乱暴发,先生以致良知之学感化匪首,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叛乱。同年,于天泉桥传授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自此,心学终集大成。嘉靖七年,先生病逝,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天下之大,无不可化之人。一代圣贤溘然长辞。

     七月流火时,我与父母到浙江绍兴阳明墓,路旁杂草丛生,墓地一片荒凉,几乎无人拜祭,回想起一路上甚至都没有指路的路牌,不由痛惜不已。有明一代,惟有先生一人,立德、立功、立言,如此伟人,难道都不值得为他重修墓冢吗?孔子死后,子贡责备鲁哀公”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先生之学,生时不能被奉为正统,死时也无人祭奠,岂不更是令人痛心?中国人啊,何时才能正视自己的文化,崇拜自己的英雄!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惟愿延续先生心学之火,传于后人,以慰逝者,以遗后人。

     三、一生伏首拜阳明

     《国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纵观中国历史,能够真正做到的,独公一人。王世禛赞曰:“明第

     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仰公之情,山高水长。

     正德元年,奸臣刘瑾当权,给事中戴铣上书弹劾,被关进诏狱,公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被贬至龙场,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龙场地处贵州,尚未开化,公却在此地悟得天理。从此,心学再度光大。

     回京之后,公一心育人,门下五子皆登科,阳明心学也进一步完善,并在格物自治的基础上,又悟得“知行合一”。真正得到了圣人之学的精髓。公在心学上的成就,远非陆九渊所能比。《明史》赞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正德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声势浩大,直逼京师。公临危受命,以天下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旬月便已平叛,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史赞: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齐白石观徐渭之画时,叹曰:“愿为青藤门下狗。”只可惜君王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未能拜如门下,学习圣学。后人将公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依我之见,其余三人只能在思想上与公一竞高下,若论功劳,则相去甚远。儒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几乎没有,独公修养身心,齐家教子,治理州郡,平天下之乱,这等大功,又岂是那些只会做八股文的腐儒能做到的?

     阳明心学,经久不衰,继公以后,徐阶、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等人皆以天下为己任,以“知行合一”为利器,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圣人之学,也得以保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华夏文明,汤汤若水,唯独儒学以救天下人为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阳明心学,才是圣人之学的真谛,圣学的流传至今,公之功劳,不可谓不小也。

     立德,立功,立言,为官,为师,为人,皆出类拔萃,晚辈只能步公之后尘,习学一二。

     阳明子,至圣也。

     作者:张曼齐 (江苏省东台市中学高一1班学生,15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