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无禁戒 所以善其生
2017/8/16 王阳明心学

     被誉为“现代玄奘”的徐梵澄在《陆王学述》提到:重温陆、王,即是意在双摄近代哲学与宗教原理而重建中国的精神哲学。仍其多种称名,如理学、心学、道学等,但舍精神哲学一名词而外,亦无其他适当且能概括无遗的名词可取。其所以异于纯粹思辨哲学者,则在乎躬行实践,内外交修,求其实证,即所谓“自得”,态度仍是科学的,脱出了玄虚。终期于转化人生,改善个人和社会,那么,亦可谓此为实用精神哲学。而又有进者,精神所统辖者如此弘大,故此哲学亦广阔无边,正不宜精细界划,中间存有充分发展的余地,留给将来。人类的心智永是进步?的。

    

     《陆王学述》将陆象山、王阳明这一系哲学,牒述了一大概。其所涉及的他派也颇广泛。学者循此进而开发,当有新的收获。因为中国历代文化宝藏实属丰富。究之精神哲学的领域,本自无边,其出发乃自心源,而心源无?尽。

     所以标举这精神哲学者,因为这——“此学”——较纯粹思辨哲学的范围更大,它能包含后者却不被后者包含,思智只属精神“大全智”的一部分,而出乎思智以外的知识有待于开发的尚多。就名相言,精神可容纳思想,而思想涵盖不了精神。无疑,至今精神真理多涵藏于宗教中,但宗教已是将层层外附如仪法、迷信等封裹了它,使它的光明透不出来。偶尔透露出来的,的确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达道,即陆氏所说之心同理?同。

     自古及今,宗教对人类的福赐是大的,但其所遗的祸患亦复不小。读西洋史及南亚史及观现代各地宗教战争的情况是可明了的。——中国似有天幸,历史上类似西方的宗教战争未曾有过。汉末黄巾三十六方同日而起,只是政治斗争,不是两教或多教间之互相攻杀。其他小规模之起义,性质相同,如白莲教等。中国历史上的天灾人祸也多,但这种祸患没?有。

    

     诚然,历史上未尝有可凭宗教迷信而长久立国者。五千年中国文教菁华原自有在,不得不推孔孟所代表的儒宗。仁民而爱物,于人乃仁,于物不必仁,而亦不失其爱。从容中道,走出了一条和平忠恕的坦途,能善其生,即所以善其死。有了宗教之益处,而不落宗教迷信之邪魔。脱去了一切心理上自加的缠缚,如天堂、地狱、原生罪、风刀之考、六道轮回等荒谬幻想。所谓神明华胄,出生原本自由,不必入教堂受名或受?洗。

     人生亦不可无有禁戒,所以善其生。宗教中的戒律是多的,有的苛细之极,若不加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动辄得咎。孔子也曾说人生三期之戒,可谓深透人情,正是所以善生,不是束缚。绝不是磨折此身体至死,以图其所谓精神的解脱,或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或梵涅槃。我们现在只看阳明之教,千言万语的教诫,由博返约,只曰“去私欲,存天理”,只此六字真言,何等简单,而且积极,非是消极只戒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空无所成。倘使人能诚诚实实、念念在此六字上下功夫——即孟子所说“必有事焉而勿正”之“事”——其效果之远大、良好,等于或且胜于遵守一厚册经文戒律。这如同一原是健康的身体,只有一点极简单的卫生原则,则用不着服这药或那药,守住一大部医药学,因为身体本没有?病。

    

     徐梵澄先生

     所谓良好而且远大的效果,是既明“此学”已,同时便得到的“此乐”。于是人生之痛苦皆除,直至“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徒从事于思辨哲学,或者从之能得到理解上的满足,如同解答了一谜语,不是于宇宙人生真实的全部悦乐的体验。再返于约,这又更简单,只有一个字,即孔子所教的“仁”。其他一切名言以至体系,皆从此中源出。知“仁”然后知义,知礼,知乐……以至本体、功夫、理、心、道等等。最后归到一句口号,曰:“学者学此,乐者乐此。”——仍是古?说。

     这一小册子,尝题作《陆王哲学重温》,是数年前偶因感触而写的。其材料搜集于数十年前。意在以最简单的文字表达这一派学术,不讲多话。读者若依此自寻材料,详细发挥,竟可欣赏其弘庞博大,亦又深奥精微。但主要纲领皆在这里了。梵澄居异域久,学殖荒落,此中重复冗沓之言,及疏忽遗漏之处,皆所不免,诚望海内外博达君子予以教?正。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写竟于北京

     注:此文节选自徐梵澄先生的《陆王学述》;欢迎各位留言探讨。若留言入选且超过10个赞者,可以获取正版《陆王学述》一本;由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直接派送。

    

     王阳明心学

     |为往圣继绝学——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 |

    

     | 长按二维码 扫描关注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