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穴位就能缓解孩子的多动症,中医治疗效果好!
2018/5/4 22:00:00 养生大国医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都要警惕小儿抽动症这种病症,这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是指以不自主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

     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部分患儿还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抽动症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很多家长开始往往把这些患儿的表现当做“坏毛病”、“沙眼”、“咽炎”等,以至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症与风痰有关,其病位主要在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与脾、心、肾、肺等他脏均有关。肝为风木之脏,主筋,主风,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小儿“肝常有余”,肝有余则易扰动内风,肝风妄动而引起挤眉眨眼、皱鼻、噘嘴、摇头、仰颈、耸肩等不自主动作,以及口作怪声秽语等。

     抽动症主要是筋与肌肉的病变,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如若肝阳化风、脾虚痰聚,则风痰结聚,扰动经络筋脉,因此患儿会表现出筋肉的不自主抽动。

     此外,脾不足则气血不足、筋肉失养,所以部分患儿表现出肌肉震颤。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火,肾主水。小儿“心常有余”,加之先天肾水不足,则易水火不济,心神不宁而出现不自主的怪声、秽语。内风涌动,在肺则金鸣异常,故喉发异声。

    

     一、肝阳化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小儿具有“肝常有余” 的生理特点,如若情志失调,病后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肝风上扰清窍,则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口出异声秽语。肝风扰动经络筋脉,则见肢体不自主抽动。

     二、脾虚痰聚 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壅塞胸中,心神被蒙,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脾主肌肉四肢,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肝旺脾虚,生风聚痰,肝风挟痰走窜经络,故头项、四肢肌肉抽动。

     三、阴虚风动 先天禀赋不足,真阴亏虚,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头摇肢搐。或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现代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凋、免疫病理损害、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其可能诱发因素有:围产期损害、季节性变态反应、食物中摄入过敏原、过多食用煎炸油腻之物、长期服用某些中枢兴奋剂等。但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临床表现

    

     一、心肝火旺证 临床可见患儿多动多语、冲动任性、常与人打闹;性情狂躁易怒,做事鲁莽,易顶嘴,头痛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洪,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二、痰火内扰证 临床多见狂躁,甚则哭笑无常,胡言乱语,打人毁物,头脑不清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肾虚肝旺证 患儿常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急躁易怒,冲动任性,指甲、头发无光泽,多梦,盗汗,喜冷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四、心脾气虚证 患儿可见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多变,动作拖拉,小动作过多,言语冒失,自控能力差,面色少华,记忆力差,形体消瘦或虚胖,大便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穴位治疗

     筋缩穴,隶属督脉,其脉行于脊中,上贯人脑,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筋泛指筋肉,缩有抽搐之意,该穴在肝俞中央,肝属木,在体主筋,具有镇痉熄风、平肝和胃、宁神定志的作用,故刺激筋缩穴对于小儿抽动症表现的筋挛拘急、四肢不收的情况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刺激穴位可采用点按的方式,用拇指的指腹按在筋缩穴上,这时会感到按压处有明显的酸痛感,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还可采用按揉的方式,用指腹压在筋缩穴上,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以皮肤表面发热发胀为宜。

     预防与护理

    

     1、教育孩子平常不要模仿他人的不良习惯和怪动作。

     2、饮食宜清淡,不过食辛辣食物或兴奋性、刺激性饮料,避免吃含铅多的食物。

     3、家长需要观察引起患儿发作的诱发因素,避免诱发因素出现或发生。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机。

     4、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精神刺激,防止儿童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

     5、注意休息,保证患儿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6、关怀和爱护患儿。向患儿耐心讲清病情,并给予安慰和鼓励。不在精神上给患儿施加压力,不责骂或体罚患儿。

     7、父母不要过度焦虑与过度保护患儿,尤其不要把焦虑情绪暴露在患儿面前。

    

    

    

     往期精彩内容,更多养生必备

     尽在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养生大国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