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熊继柏讲怎样学内经(中)
2014/4/28 悦读中医

     第三点,融汇贯通。什么叫融汇贯通?我前面讲过,《内经》一个最大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本书不是某一个人写的,也不是某一个时代的作品。一百六十二篇文章,很可能是一百六十二个作者,也很可能是一百个,也很可能只有几十个。这样,它的理论就不是很系统。好像我们现在讲的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第三是什么,它没有这样,每篇没有,整个《内经》没有。很多理论这里讲一下,那里提一下,几个讲法说不定还不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内经》的时候要学会一种方法,融汇贯通。不仅读《内经》是如此,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如此。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比读《内经》要容易的多,为什么呢?它是张仲景一个人写的,它的系统性很强。融汇贯通是一个方法,我们要学会。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你一定要学会融汇,并且贯通。这样,你就能够比较系统地,比较完整地掌握它的理论知识。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素问·痿论》:“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这句话,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引用了,但很多人没搞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认为治疗痿证,就是取阳明。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独”字。把这个“独”字看成唯一之法。如果你认为治痿证唯独取阳明,那我只要一个例子就把你推翻了。朱丹溪的虎潜丸是不是治痿证的?是不是取的阳明?不是,肯定不是。张锡纯的振颓汤是不是治疗痿证的?是的。是不是取的阳明?也不是。《内经》里面讲“治痿独取阳明”,为什么临床上不是这么回事呢?这就说明我们理解出了问题。《内经》里面讲“治痿独取阳明”,不错,但是前面有“论言”两个字。“论”是指哪呢?是指《灵枢·根结篇》。在《素问·痿论》里面讲“治痿独取阳明”是什么道理呢?这是黄帝提问,岐伯回答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他是为了解释痿的病机,绝对不是讲治法。治法在哪呢?后面讲“治之奈何”,这里才讲到治法。前面都是在讲病机,在讲病机时提到《灵枢·根结篇》里的原文。那我们看看《灵枢·根结篇》里面是怎么讲的,“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内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太阳经受邪最容易出现的是外感暴病,因此治外感暴病只取太阳,不取阳明,不取少阳,指针刺而言的。阳明经如果受邪就会出现痿证,因此治痿证的时候就不取太阳,不取少阳,只取阳明。少阳经受邪就会容易出现“骨繇而不安于地”,因此“骨繇而不安于地”就只取少阳而不取太阳,不取阳明。这就是《灵枢·根结篇》中的原文,是以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相提并论而言的。治暴病只取太阳,不取阳明,不取少阳;治痿证,只取阳明,不取太阳,不取少阳;治骨繇,只取少阳,不取阳明,不取太阳。这是以三经相提并论而言的。于是这个“独”字就来了,这不就是刚才“治痿独取阳明”的那个“独”字吗?它也是指三经相对比较而言的,绝不是我们治疗痿证,就统统只取阳明。《内经》里还有湿热成痿,还有津亏成痿,还有瘀血成痿,朱丹溪还有痰饮成痿,李中梓还有死血成痿,好多的痿证啊。《内经》里也不只讲一个啊!五脏气热皆可致痿啊,心气热,肝气热,肺热叶焦,肾气热,脾气热,都可以发生痿证啊!绝不是只有一个阳明啊。这就要融汇贯通。

     《素问·痿论》后面还讲了“治之奈何?”“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治疗要分清虚实,还要分清年月因时而治,还要补荥穴,通俞穴,要分经论治,治法是很多的。如果不能够融汇贯通,不能联系比较,那么“治痿独取阳明”我们就没有搞通。我现在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一些重点的东西。不读经典是不行的,所以大家应该重视学习经典。

     我再举个例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原文。这原文好简单啊,夺,脱也。夺血,即血脱。血脱就会没有汗。夺汗,即脱汗。脱汗就会没有血。很好理解啊!汗是什么呢?汗是津液。换句话讲,脱血的就没有津液,脱津液的就没有血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理论啊?依据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就要思考一下。这是一条重要的理论原则。为什么脱血者就没有津液,为什么脱了津液就没有血液呢?换句话讲,就是血脱则津易脱,汗津脱则血易脱,两者是互相影响的。为什么?因为血与汗,也可以讲血与津液它是同一个源流。《灵枢·决气篇》:“精、气、津、液、血、脉,余以为一气耳”,意思是人的精气、津液,血脉都是来源于一个气,即水谷精气,都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的。这就清楚了,津液跟血液都是水谷精气所化生的,那就是一个父母所生啊!既然来源相同,那么血亏,津液当然就亏,津液亏了血液也就自然亏了。生理上津血同源,血汗同源。那么病理上,血与津液就可以相互影响,这不就是“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吗?这其实是讲的病理,它为什么有这个病理呢?是从生理推测而来的。既然生理上血汗同源,病理上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推测治疗呢?我们治疗疾病的时候,脱血的病人还能伤津吗?还能发汗吗?不行。津液大伤的病人,还能给他活血吗?绝对不行。这不就推衍出治法了吗?我们再可以联系一下张仲景的麻黄汤里所讲的九条禁忌。这九条禁忌里面,有“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还有“淋家不可发汗”。为什么呢?“夺血者无汗”啊。这就是张仲景把《内经》的理论升华了,发展到实践当中去了。还有大汗伤津的病人不能用放血疗法,针刺里有这个禁忌,《内经》里有讲述,这就是“夺汗者无血”嘛!

     这里还举一个例子,《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即一个正气虚,一个虚邪贼风。《内经》里面讲外邪是称虚邪,这个虚邪又叫贼风,又叫虚风,名称不同。《灵枢·九宫八风篇》:“风从其所居之乡来者,为实风”“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一个虚风,一个实风。实风是正常的风,用一个“实”字来说明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正常的风“主生,长养万物”。春天是温暖之风,夏天是炎热之风,秋天是凉爽之风,冬天是寒冷之风;春天是东风,夏天是南风,秋天是西风,冬天是北风,这是正常的,它是生养万物的。自然界的生长收藏,就是靠这种不同的风来完成气候表现的。那么相反的风,《内经》里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虚风”。这个虚字和实字,只是一个代号。虚风就是邪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杀害万物的就称为虚风,完整的讲就是虚邪贼风,简而言之就是虚风。所以就有“虚邪”这个专有名词。“两虚”就是人体的正气虚与虚邪这两个虚碰到一块了,这不叫“两虚相得”吗?邪气才能伤害人体,“乃客其形”,只有一个虚就不可能伤害人体,这是《内经》一贯的思想。所以《素问·评热病论》就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正气一定虚。人体的正气不虚呢?那邪气就不可能侵害人体,所以《素问·刺法论》就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是讨论的瘟疫,“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瘟疫来了以后,大家都可能得,而且,病症是一样的。但是,也有不得病者,为什么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他体质特别好啊,抗病能力强啊,就不得病。不管什么温病流行,总是有些人不得病,就是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中医瘟疫的发病观啊。我们从“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样一融汇一贯通一联系,那么对于我们《内经》里面的发病观就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不是讲:“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至,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都是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从《内经》到《伤寒》、《金匮》,乃至后世,都得到了继承和贯彻。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