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谈中医的入门之道(1)
2014/5/29 悦读中医

     作者/熊继柏编辑/刘观涛

     分享喜悦:读书学中医(21天好习惯)

     这里是全国中医院校师生的“掌上家园”:悦读中医

     以书为师,学以致用。临床家的梦想,从坚持第一个“21天好习惯”开始。

     湖南中医药大学“叶静深”同学发给本订阅号“分享喜悦”(第21天)[欢迎广大同学投稿]:

     今天阅读了从图书馆借回的《冯先波精细入微辨证讲记》,这本书很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将病案按病机分类,并且先单纯,后复杂。并且重在体现辨证论治,很明白的说明了病性与病位。在学完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后,十分适合学习此书,以体会并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今天复习少阴寒化预习了少阴病兼表证,咽痛证。对于四逆散有点小体会此方能治肝郁不舒,肝主疏泄。疏泄气血(血府逐瘀汤有之)津,疏泄二便,促进脾胃运化,疏泄情志(柴胡疏肝散),疏泄生殖之功。故治疗腹胀胃痛,阳痿,便秘,胁痛等皆可。

     下面,是我们每日期待的“最好看的篇章”,由本订阅号读者倾情推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公益授权。

     缘起:为什么要向熊继柏访谈中医真谛?

     何清湖(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夏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罗会斌编辑和我先后九次对熊继柏教授进行了有关他对中医认识的专题访谈,经过五年多的诸多努力,尤其是熊教授本人的倾心付出,这次访谈的成果《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即将付梓,在此我想介绍一下这次访谈的背景、经过以及内容特色,相信对读者体会、领悟熊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医内涵会有所帮助。

     一、为什么要采取访谈的形式

     采取访谈的形式,有两个前提。 一是熊教授具有鲜明的中医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①中医理论功底扎实。熊教授通熟中医经典,很多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都能出口成诵,可以随问随答。②中医临证经验极其丰富。熊教授13岁开始习医,16岁独立行医,迄今已服务中医临床55年,门诊人次逾80万,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及外科部分病种,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③熊教授的表达能力强,系统逻辑性强,分析问题条理清楚,引经据典可以随手拈来,并且准确无误。其次则是因为熊教授工作十分繁忙,门诊量超大,如果让其写作,时间和精力均有限。采取访谈形式,随问随答,录音后再组织熊继柏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小组成员整理,可以减轻熊教授的工作量。并可借此访谈机会,让全体研究小组成员——这些熊教授的学生随访听课,给予大家难得的现场听课的学习机会。

     二、访谈录的定稿过程

     这次专题访谈是在2007年夏天通过9次系列访谈完成的,每次访谈进行半天时间,有几次是在晚上进行。访谈结束后由熊继柏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小组成员对录音光碟进行整理成文。由于在初期整理时人手比较分散,以致出现了一些混乱和差误。熊教授要求质量第一,故录音整理稿被压放了四年。直至2012年,熊教授专门抽出时间亲自系统整理修改三次,并由谢雪姣博士和刘朝圣博士协助工作,方完成书稿。

     三、访谈录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本次访谈内容广泛,主要涉及:①谈中医的理论体系;②谈中医的临证经验;③谈怎样学好中医;④谈怎样当好中医;⑤谈怎样教好中医;⑥谈怎样做学问;⑦谈怎样做人。目的在于谈中医的真谛,以便于老百姓了解中医,并教中医的学子们如何学好中医,中医的老师们如何教好中医,中医的医生们如何当好中医。

     四、访谈录的特点

     由于是现场采访,随问随答,虽然采访前拟定了采访提纲,但在现场采访时很多是即兴提问,因此整个访谈气氛活跃,内容广泛。概而言之,访谈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实在。随机回答,实话实说,无任何修饰,讲的全是中医的大实话。

     (2)通俗易懂。老百姓读得懂,读后会知道什么是中医。初学中医的人读得懂,读后会知道应该怎样学中医。高年资的中医教师和医师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理论与临证知识。

     (3)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临证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既有专业学术思考,也有工作生活体会,可以雅俗共赏。既谈如何做学问,还谈如何做人。

     总之,我个人认为,熊继柏教授是湖湘当代名医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全国当代名医群体中的佼佼者,他的学术水平代表了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高度。从2005年成立熊继柏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小组以来,先后出版了《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1》《疑难病辨治回忆录——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2》和《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三本熊教授专著,为喜爱熊教授的中医读者呈献了丰美的大餐。这本《访谈录》的出版,相信会给熊教授的忠实读者一份惊喜,也相信对于中医文化的传播、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熊继柏谈中医的入门之道(1)

     作者:熊继柏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精通四大经典, 是全国当代名医群体中的佼佼者,他的学术水平代表了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高度。先后出版了《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1》《疑难病辨治回忆录——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2》和《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

     对谈人:请您讲讲“中医的入门之道”。

     熊老:关于这个问题讲几点。

     第一点,学中医要有古文化基础。

     这话从我口中说出来,不了解我的人首先提问,你是什么文化?熊某人是高小文化,我为什么说这个话?因为我的履历表上填的学历都是高小。有人说你不能写小学,因为你带的都是些硕士生、博士生。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行文评我为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聘我做荣誉教授,你是个小学生怎么行?咦?文凭与实际文化水平是否可以划等号呢?1983年我们湖南中医学院举行诗歌比赛,我写了一首诗,得了唯一的一等奖。因为我在“文化大革命”时受过打击,当过“牛鬼蛇神”,整整搞了我十年,当时的罪名是“反动技术权威”,所以这首诗是我有感而发。这首诗前四句的内容是:“十年浩劫似渺茫,放眼古今枉断肠,毁誉穷通逐逝水,丹心铁骨傲冰霜。”这四句都是讲十年浩劫的,后四句是:“终慙爝火照兰室,如坐春风仰岐黄,志在活人继绝学,夜阑犹自点青囊。”为什么讲“终慙爝火照兰室?”这有个故事,汉朝有刘向夫子,在禄阁点着藜火校书稿,这叫“藜火照禄阁”,而《黄帝内经》有《灵兰秘典》,皇室的图书馆称为兰室。今以我微小的爝火亮于兰室之中,故谓“爝火照兰室”。“如坐春风仰岐黄”,喻我们做学问的春天到来了,现在岐黄就代表医学,小一点讲是《黄帝内经》,其实是中医学的发源。“志在活人继绝学”,我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是为了活人,救活人命,中医学是绝学,独一无二的医学,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不单是在中国。“夜阑犹自点青囊”,深更半夜还在读医书,“青囊”是医书的代名词。这首诗第一是含藏典故的,第二是有平仄的,所以我们学校一些老先生,他们说你的诗和你的年龄不相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把我当小学生看,如果真有人把我当小学文化看,那就错了。

     由此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学中医是一定要古文基础好,如果没有古文化基础,你想学好中医是难上加难。我曾经提出来,学中医应该招文科生而不应该招理科生,要招古文化基础深厚的学生,一定要有古文基础。不然《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怎么读得通?《内经》出自西汉以前,《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东汉的书。你读汉代的书,如果没有古文基础,怎么读得通。王冰说《黄帝内经》“文简意博,理奥趣深”,中国的古文多么地简练,古文里有时一个词要当一句话来理解,搞不明白就麻烦了。为什么我们讲《内经》最佳的境界是深入浅出呢?只有在搞通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浅出大家才听得懂,对不对?比如:“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是《内经》的原文,你就这么念十遍,学生还是搞不懂呀!

     所以这个文化功底特别重要,比如说“上古天真论”怎么解释?清代张志聪解释是:“天真者,天一所生之真元也。”这是清代的解释,我们学生看着这话很不解,本来“天真”就没搞明白,还“天一所生之真元也”,你说学生怎么搞得明白?为什么学生碰到《内经》就头痛?为什么老师讲《内经》就困难?文化功底不到位,就读不了《内经》,更讲不了《内经》。

     我随便举个例子,一个“精”字,中医笼统地讲阴精,但是《内经》的“精”是不是只讲阴精一个含义呢?不是,好多的含义!比如《素问·五脏别论》讲“五脏者,所以藏精气而不泻”,藏什么?藏精气,精气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整个人体的阴精,都称为精气。这是讲阴精没错,讲精气也没错。《灵枢·本神》曰:“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这个精也是阴精,也是精气,这个解释是没错的。但是精气、阴精严格地讲分为两个精,在人体一个是先天之精,一个是后天之精,那这两个精谁指先天,谁指后天?《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的生命来源首先是精,这个精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先天之精。“两神相搏谓之精”,这是《灵枢·本神》的话,男女两神相互搏结所形成的是什么?是精!这个精然后就形成人的生命,这还是讲人的先天之精。那么有什么不是指先天之精的?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脾是运化精气的,运化胃中的水谷精气,说得很清楚。“常著胃土之精”,这不就是后天之精吗?“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这是《素问·经脉别论》的一句话,我们吃饮食停在胃以后,由脾来运化它的精气,这就是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就严格区分开了,这就是我们讲的精气,有理解成人体整个精气阴精的,有指先天之精的,有指后天之精的。

     也有不是讲阴精的,比如《灵枢·营卫生会》讲营卫正常就“昼精而夜瞑”,“昼精”,白昼用一个“精”字,晚上就用一个“瞑”字,“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即营卫的运行如果正常,比如年轻人、壮年人,营卫运行没有失去常规,换句话讲营卫运行很正常,于是乎“昼精而夜瞑”。这个“精”如果当阴精理解的话会讲不通,白天有阴精就有精气,晚上就睡觉,这个话不通。这里的“精”是精爽,也就是清爽,是指白天精神清爽,晚上就睡得很好。老年人营卫之道已失其常,营卫运行发生紊乱,不正常了,于是乎“昼不精而夜不瞑”,白天精神不好,一天就像个落脑袋的苍蝇,一点精神都没有,晚上偏偏又睡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往往就是因为营卫失常而引起。你看这个“昼精而夜瞑”的“精”如果当阴精来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应是“清爽”。又有“阳气者精则养神,”《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这句话里面的“精”字仍然是“清爽”的意思。

     《灵枢·大惑论》又有一条原文“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这个“精”怎么理解?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到眼目以后,眼目便产生精。这里的“精”指的是什么东西?张景岳有明确的解释——“神气精光”,所以我们人的眼睛都有神。为什么有神?是五脏六腑的精气充沛。我们有时候说年轻人眉来眼去,“去”的是什么,是眼睛内闪烁出的精光。这就是神,人的眼睛要有神。神从哪里来呢?神来源于五脏六脏的精气。人的五脏六腑的精气旺盛,于是乎你的神气就足。为什么中医望诊要望眼睛呢?人快要死了,眼睛就没一点神了,没有一点光了。西医只看瞳孔,瞳孔散大,瞳孔缩小,其实眼睛里没有光了是最重要的。眼睛目光呆滞了,呈灰色的了,一点反应都没有,那就是要死了。这是从“精”字讲。当然还可以举很多其他的例子,我这里只是举了其中一个字的例子,像这样的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读中医古籍有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文化基础。除了古文基础以外,你还要有一些其他知识。

     (更多精彩,明日待续)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