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之道(12):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2014/6/9 悦读中医

     作者/熊继柏编辑/刘观涛

     分享喜悦:听课读书学中医(二十一天好习惯)

     这里是全国中医院校师生的“掌上家园”:悦读中医

     以书为师,学以致用。临床家的梦想,从坚持第一个“21天好习惯”开始。

     湖南中医药大学“叶静深”同学发给本订阅号“分享喜悦”(第24天)[欢迎广大同学投稿]:

     大三了,学有同学问我 学医入门看哪本书比较好?我常推荐《医间道》,这本书立于道,高屋建瓴,以气机升降为纲,提出了脏腑气血循环图,把脉时心中有此图,给人以清晰明白之感。书中还推荐了不少好书供参考,更能丰富读书宽度。一步一步,从中药到临床。

    

     今天复习了中药学,学医是不断回炉再造的过程,百炼方能成钢,以前学习时有些容易忽略的地方,而今更多带着怎么用的问题去思考,反而觉得受益匪浅。中药的基础越扎实,对理解方剂大有裨益。尤其是归经与应用更是让人容易忽视。例如清热通过看归经就可以知道清什么地方的热。

     下面,是我们每日期待的“最好看的篇章”,由本订阅号读者倾情推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公益授权。

     入门之道(12):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作者:熊继柏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精通四大经典, 是全国当代名医群体中的佼佼者,他的学术水平代表了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高度。先后出版了《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1》《疑难病辨治回忆录——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2》和《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

     对谈人:要发展中医,首先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请您谈谈看法?

     熊继柏:要发展中医,我们应该认识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离不开临床,如果中医在临床上看不好病,老百姓不相信中医,那中医的生命力就出大问题了。而我们中医界现在明显存在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虚多实少,有些人不搞实事,不搞专业,不学经典,不立足于临床,只搞假的、空的,“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第二个就是中医全面西化,所有的医院都西化了。

     我最近到了一个地区的中医院,医院院长请我会诊,病房里来了15位病人,病房里的主任及经治医生、主治医生都来介绍病情,可是他们给我介绍病情时没有一个人讲一句中医的术语,他们的院长也就在那儿坐。我在中间盯着问了几句中医的术语,他们基本上答不上来,他们一讲就是西医的术语,西医的指标,西医的检验结果,西医的用药,西医的诊断,全是西医的,没有一句中医的话。我想这个中医院怎么得了啊!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讲实在话,原来我只知道中医西化了,我没有想到这么严重,实在是太严重了。这就不是一般的问题了啊!

     为什么湖南出了一个张功耀?他要“告别中医药”,这个张功耀事件我们表面上看是一个坏事,实际上是一个好事,他给我们痛击了一掌,让我们反思,认识到中医需要振兴,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如果真是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加以解决的话,恐怕中医的前景堪忧,估计会走下坡路,恐怕整个社会对中医的信任度会下降。

     中医要如何振兴呢?关键要立足于临床;临床如何才搞得好一点,要有一批人才,要有一批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而且一定是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临床人才怎么培养,怎样一个培养法?我们现在中医高等院校的办学方针必须明确,你的目标是要培养什么人?当然,大学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无可非议,但是专业不能丢啊!中医大学培养出来的应该是什么人才?是中医啊!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中医是干什么的呢?中医是看病的,不是在外面做样子、摆架子的,一定是要看病的,那就要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

     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第一个,就是要读书,打理论基础。读什么书?主要是中医经典,要打好理论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可能搞得好临床,不可能有水平。这就像建高楼大厦一样,下面的基础不牢固,上面的楼房怎么建得起来呢?第二个,一定要有扎实的临床锻炼,要临床实践,这个临床实践绝对不是读一本书就可以的。有人认为搞临床读本内科学就行了,那是不可能的,《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哪一本书不是跟临床相关的?你不读这些书是不行的。你要想当名医,要想当名家,你还要上升点,还要读《内经》,不然你就不能用理论去指导临床,这是有关读书的方面。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实践,要搞临床。临床医生绝对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当好的。我们现在有些人搞了两三年临床以后就认为自己有蛮多的临床经验了。你有什么经验啊?古人的东西你可能根本还不会用,何况你临床才看了几个病啊?我们现在分科分得那么细,心血管科就是看心血管的病,神经内科就是看神经内科的病,呼吸科就是看呼吸道的病,其他的你都不知道啊。你就看这么一个病两个病,你能看几个病人啊?你能看好几个病呢?这哪儿是真正的中医啊?所以我说中医的临床不是三年五年学得到的,一定是十年以上,乃至于二十年以上,而且要扎扎实实,要埋头苦干。

     而且中医还一定要搞中医的临床,如果搞临床只是挂中医的牌子,天天只是依靠血压计、听诊器、化验单,看一下化验单,开点西药,开点中成药,你这是什么中医啊?根本和中医没有挨上边,那是标准的西医。这样的中医怎么搞得好,还是搞不好临床。

     所以要培养中医人才,要造就一代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我认为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不蠢。不能蠢,蠢人绝对学不好中医,我讲的不蠢其实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聪明,既要思维敏捷,更要有悟性。学中医是要有悟性的,要悟得透,要悟得到。就像我们讲的脉诀,它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它有些东西是靠你感悟的,用语言讲是讲不清的。比如说滑脉是“如盘走珠”,涩脉是“轻刀刮竹”,浮脉是“水上浮舟”、“空中吹毛”,这些话就是古人的一些描述,从字面上看怎么搞得清啊?又比如说白色就一定要“白如鹅羽”,黑色就一定要“黑如重漆色”。这是古人的描述,它是要你去领悟的啊!

     第二个就是不懒。你再聪明,如果是一个懒汉,一个懒虫,那也是不行的,学中医一定要聪明加勤奋。怎么个勤奋法呢?第一要勤奋读书,要读大量的书。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不认真发奋地读专业书。他读书了没有?读了!读什么书呢?他读的是外语书,他的重心不是放在中医的专业上。为什么我这么讲呢?我现在碰到的研究生不光是湖南省的研究生,还有外地的,多数人一碰上临床就讲不出中医的话了。我上临床时对他们的要求是我动嘴说,他们动手写,我说中医的术语,他们写的时候不熟练。我一讲到什么汤方,他们有时就傻眼了,眼睛就瞪起了,甚至常用方都不知道,更不用讲特殊的方。特殊方你不一定都要晓得,但常用的方你要知道啊!《金匮》的方,《伤寒论》的方,《温病条辨》的方是最常用的,这应该知道吧?《汤头歌诀》上的方应该知道吧?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专业书读得不好。

     还比如说作学术报告的时候,一讲到经典的文章,有的学生基本上就搞不明白了。听完了,他还问你一个问题:“你刚才讲的那个我还没听清楚,那个怎样讲”。他不是没听清楚,其实是他没有读过。

     有人把《金匮要略》里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疢”字居然写成“惩罚”的“惩”,我当时哭笑不得,这就说明读书没有认真。所以我说一定要勤奋读书。

     “不懒”的第二个方面是要刻苦实践,实践必须刻苦,“不懒”就是要勤奋读书、刻苦实践。

     第三个就是老师不糊涂。老师不糊涂,换句话讲就是要有明白的老师,要真正成为中医临床人才,还必须要有名师来指点你。这个老师是带路的啊!老师不仅是带路的,而且是发蒙解惑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重要的是解惑啊!他能解惑,这个就是名师,这是高级的。

     所以我要讲这个“三不观点”。我们湖南省卫生厅的老厅长——刘家望厅长听完了我的这个观点后,他在报告的时候把我的话拿出来讲了,说“要真培养人才,就要按照熊教授的‘三不观点’去要求”。

     对谈人:你远赴重洋给阿尔及利亚国家总统看病的事迹已经成为中医界的美谈,这也成为近几年您发表的“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观点的最好注释……

     熊继柏:我给外国人看了不少病,中医要走向国外,完全依靠临床。假如我去跟总统先生讲道理,我给他讲阴阳五行,给他讲脾胃主中焦,土能生万物,即使是给他讲三天三夜,也起不了作用,只有给他把疾病的问题解决了,他才能相信你。这不就是很硬的道理吗?“硬道理”就是要立竿见影,能解决问题。否则再夸夸其谈,再发表论文,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中医要提高自身的威望,关键在于临床。第一,从中医的历史来看,中医的价值来源于临床。中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人民群众都是相信中医的,为什么相信中医呢?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完全是依靠中医防病治病,特别是能治病,所以就相信中医。你能解决问题,能看病,他们才相信你。

     第二,中医与西医相比较,优势只有临床。中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没有辨证施治,临床治病没有好的疗效,中医就不可能有生命力。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西医强调是对症治疗。跟随我上门诊抄方的学生都知道熊老师会治病,但到底会治哪些?我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中医治的是“证”而不单是“病”。要问熊老师擅长治什么病?我也不知道,因为中医过去是不分科的,我学的中医就是没分科的。但是严格来讲我也分了科,因为中医至少分外科和内科,我的祖父的是外科,我恰恰没学到,我祖父的骨伤科学得很不错,我没有专门跟祖父学,没有机会学到,我学的是中医大内科。

     吴鞠通为什么讲“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因为有些病人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医。寒证诊断成热证,虚证诊断成实证,小病诊治成大病,病人虽然当时没有死,可实际上是庸医把病人误治而死的。所以古人对医生的要求就很严格。孙思邈讲“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是孙思邈的要求。《扁鹊仓公列传》里讲“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都是对医生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做医生的,不学则已,既学就要学好。不一定能学精,但一定要学好。

     我在50多年的临床生涯中,不仅天天埋头苦干搞临床,而且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当然,让我现在去总结,基本上来不及。你看我昨天下午到株洲,看了50多个患者,今天上午又看了80多个,这100多个病人把我累得“人仰马翻”的,还搞什么总结,这是精力不够了。但我还是在不断地学习,因为不学习就不可能有提高。做到老,学到老,中医学学无止境啊!

     (更多精彩,明日待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