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初赛获奖作品展示030
2014/7/15 悦读中医

     我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读后感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12级非医攻博专业 习书晗

     选择这本书作为阅读作品后,当依照阅读习惯看到内容简介时,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本书可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边继续读边在心里想,估计是编辑忽悠人的,一本写《伤寒论》的书能面向不同层面的读者?这不是在痴人说梦吗?读到一半时,我就完全摒弃了自己刚开始读书的想法,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浅薄,这本书的的确确有这样的魅力。读完这本书后,我掩卷沉思,心情归于平静,却又不得不感慨娄老先生经历之奇特,求医之路之坎坷,学习知识之勤奋,所遇师友之优秀,知识面之广阔,对自身反省认知之深刻,娄老先生的学医历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不难发现,娄老先生极为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使用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内治法相结合治疗疑难病证。同时娄老先生心怀宽广,对各种医学知识兼收并蓄,除学习传统中医知识外,积极主动地学习西医知识。阅读这本书时,我的代入感很强烈,因为娄老先生的一些经历我也经历过,很容易产生共鸣。娄老先生在书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更是让我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顿生“相见恨晚”之意。及至接下来读到食指的《相信未来》时,在刚读到第二句我就泣不成声,因为这首诗让我想起高中时代的自己,想起曾经那些奋不顾身、竭尽全力为梦想奋斗的日子。那些日子里,每天早上,我都会读一遍这首诗来激励自己。

     谚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每一个阅读客体在阅读同一著作时产生的差异性。我想在这本书所有的读者当中,临床医生可能会读出很多与临床相关的知识与思路,中医院校学生可能会更多被娄老先生的经历以及扎实的临床实践所折服,喜爱经方的人呢,可能会借由此书登堂入室真正进入经方大门;甚至没有医学知识的人,也可以从中找到一种解决自己一些小毛病的方法。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重视临床实践,修炼思维方式以及学贵沉潜这三点,下面依次进行阐述。

     一、重视临床实践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实行应试教育制度,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说会讲,理论知识丰富,会写文章会搞科研,但就是临床疗效不好。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院校水土不服,并不适合中医学子的各方面成长;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人多重视知识的积累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伤寒论》的学习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应该是贯穿一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思考,谨守病机,充分进行六经辨证,方药辨证,还要注意中药的煎法,服法,服后作息,食物禁忌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丁点的马虎与大意。而要想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临床中使用经方进行实践,在用的过程中,慢慢把这些融化到血液里。文中举例一名患者患大青龙汤证,医生通过方证对应判定并开大青龙汤,但未加入生姜、大枣也没有交代“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结果没多久,患者就去世了。不得不让人感慨大青龙汤如此厉害,令人不寒而栗;也不得不让人警醒,医生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真是苍生大医不好当,含灵巨贼极容易为!

     二、修炼思维方式

     在正式讲述娄老先生对我的思维方式影响之前,我想先分享两个故事给大家。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鸠摩智上少林寺挑衅,使遍七十二绝技,方丈群僧无不骇然。这时候,小和尚虚竹跑过来,只瞅了一眼,就说:“这位大师用的明明是小无相功嘛!”鸠摩智顿时就慌了。另有一个不知道真实性也不知道能不能称为笑话的“笑话”。据说当年凯恩斯约拉姆齐喝下午茶,想跟他探讨一下经济学问题,凯恩斯对拉姆齐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有天赋的经济学家!”如果是常人听到凯恩斯这么赞美自己,恐怕早就高兴得蹦上天了,但拉姆齐不是常人,你猜拉姆齐怎么回答的?拉姆齐说:“得了吧,经济学哪有什么问题好聊,我下午还要去维特根斯坦那儿跟他聊聊逻辑哲学呢。”

     初读这两个故事时,我一直在心里暗笑。少林寺诸高僧抱着七十二绝技的招数啃,一人啃一门绝技,啃到头最多一人身兼十三门绝技,仍旧无法和番僧鸠摩智相抗衡。要身兼七十二门绝技需要用到内功心法,内功心法在哪呢?不在那些宝贵的武学书里,而是在佛经里。凯恩斯和拉姆齐的对答则说明了一个问题,拉姆齐与其说认同自己是个有天赋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更认同他自己是个一般的哲学家。后来想了想,其实我们古人也有类似的阐释,陆游说过一句话:“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与这两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对于学习中医呢?难道也是“吾欲学中医,功夫在中医外”?我想了蛮久,觉得不无道理,但又总觉得不太妥当。在此,我大胆讲下拙见。

     对于中医刚入门者,必须先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这是行业的规矩,只有这样才代表你有资格在这个领域内。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想要达到更高的造诣,那可能真的需要去修炼“内功”了。这个内功在哪里呢?我猜想可能会超出中医药领域,在其他领域内。至于在那个领域,我也不知道,留给大家思考吧!

     言归正传,谈谈娄老先生在思维方式上对我的影响。

     1.娄老先生运用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对于复杂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公正客观地认识事物。

     其中娄老先生对中西医的认识就足以说明,他特别了解中医西医的优势和局限,并提倡对中西医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为己所用。这点从他不仅重视中医的经验性总结(口底颌下腺导管结石使用三金二石汤),同时也重视西医的经验性总结(阻滞麻醉术以及心率增快时,使用压舌板压舌刺激迷走神经帮助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就可以看出。另外我们可以从书中可以发现,娄老先生虽然对日本汉方研究很深,但属于批判性的继承,并非全盘拿来。例如书中借张丰先生之口告诉大家,日本汉方的经验为我们建设现代经方提供了借鉴,我们可以选择性地为我所用。而娄老先生也同意吉益方洞大刀阔斧地去掉了《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框架使得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转归失去依据,这种做法在治疗学上是一种倒退。另外,书中亦借张丰先生的话说:“我们丧失最为严重的是,真正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思维工具,思维方法,思维逻辑,思维理论和一种起码的思维判断力”,一阵见血地指出了我们最大的弱点,振聋发聩!

     张先生的另一段话也让我有了“当不同的学科研究到一定层次时,会发现这不同的学科间竟会有一些相似的思想”的感慨。他说,“任何学说都是有不足之处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与理论能够解释天下一切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个方法与理论有缺陷就否定它。方证辨证的方法也一样,有它的不足之处,有它的不完善的地方,他有待于自身的发展,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这段话所表达的思想让我不禁想起了本科参加的数学建模集训,建模的方法与方证辨证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建模的思路是:首先确定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核心模型,然后接着针对一些具体的情况进行主要条件的分辨,再根据这些条件的限制构建出约束,加入核心模型中然后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在某一具体情况下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是不是跟方证辨证很相像呢?

     2.娄老先生对自己有一种深刻的自省态度,会下意识或者被迫进行思想深处的洗礼。这可能与他知识面广、接触到的有思想、有想法的人比较多有关。

     读了这本书后,我彻底颠覆了很多以前莫名其妙坚持的毫无道理还自以为很正确的做法。比方说,以前非常偏执地认为活泼好动的人不适合学医,这种观念简直达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比方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读了很多,真正内化为自身能力的只有天知道;比方说固执地认为中医的传承主要是在学校里,民间的传承相对于学校都是九牛一毛;比方说,有意无意少看中国近现代的书,大多看翻译过来的国外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边读边想,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具有这么多的偏见,毫无理由,不知从何而来并且还这么固执地坚持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想到最后发现可能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对,喜欢自以为是,先入为主,以主观感觉而非客观理性来判定很多事情。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并且极难意识到,一旦意识到,下意识纠正控制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书中也提到一些我非常赞同的观点,简直到了击节称赞的地步!如为了避免个人观点无形中束缚人的观察阅读,陆士谔先生提出的“要以仲景的眼光去读《伤寒论》,要以仲景的立场去运用《伤寒论》”,用西方人的理论概括即是阿尔杜塞的“症候阅读法”;又如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的前提是“从一家之言”;再如章太炎先生的“取法东方,勿震远西;下问铃串,勿贵儒医”。而当我读到章先生的另一句话“多议论少成功者,虽是亦非”时,立马变得脸红耳赤!

     3.娄老先生重视病案记录,经验的交流积累,同时也重视对《伤寒论》进行规律性的思考和总结。

     书中详细记录了娄老先生在学医路上比较重要的心路历程,也有详细的病案记录,并附录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不难看出,娄老先生特别重视对病案的反思反刍消化吸收,温故然后知新。另外娄老先生十分重视对《伤寒论》进行规律性的思考和总结,这点从与阿骅师兄多次的聊天内容中即可看出,从并病、合病、两感到对“定向运动”的阐释,亦可以从娄老先生的《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一文中可以看出。

     三、学贵沉潜

     刚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最缺乏的是临床实践能力,读完我发现,不仅仅是缺乏临床实践能力,更缺乏一种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心境。而这种心境该如何描述呢?引用一位老师经常对我说的话就是“学贵沉潜”。我从小就是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喜动不喜静,像小猴子一样。自己很不喜欢这种状态,因为内心很固执地认为医生都是沉静稳重的,自己这种状态根本就不是做医生的料。但造化弄人,机缘巧合,最终还是走上了中医这条路。每每听到老师讲“学贵沉潜”,我就在心里默默想,总是沉下去闷不闷啊?烦不烦啊?会不会窒息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完全折服了,被娄老先生打败了,彻彻底底认同了“学贵沉潜”。我边读边想,想为什么其他的老师跟我讲我听不进去,而看娄老先生的书就能看进去呢?想到最后,发现可能是跟90后的思维方式有关。其他老师说这类话的时候,大多一副语重心长、恨铁不成钢的模样,但90后的同学们大多更喜欢跟老师像朋友一样交流。而娄老先生在书中正是用非常真实的语言来记录他年轻时的各种经历、学习心得,平淡朴实,娓娓道来,更像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所以我也就更能听进去。

     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深刻体会到“学贵沉潜”的重要性。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包括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设想把中医跟自己本科所学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却总会面临一个问题,想法很多思路也蛮多,却总是无从下手。这本书中讲到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以及“许多事物过分追求精确反倒更模糊,适当模糊反而可以达到精确的目的”都让我有所思考,其中后者直接可以跟模糊数学进行联系思考。本科时,老师也确实介绍了模糊数学、神经网络与医学相结合的一些切入点和方向,也有老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我一直在寻找无法下手的原因,后来有一天在CITYZINE上财经杂志国际记者王宇写的“Forever 25” 专题系列之二——“探寻生命的意义”中的《25岁,原来我还和毕业时一样偷懒?》中找到答案。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案头研究,也即理论学习研究的重要性。作为国际关系学专业的学生,文中作者遇到的情况跟我一样,论文写到一半无法继续,总是在采访中发现新的思路,后来意识到是自己的案头研究不够扎实,前期研究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好。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陷入了沉思当中,什么才是学术研究?假如说案头研究对于国际关系学专业的学生重要,对我们这些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不重要了吗?相当重要!用作者在文中的原话回答:“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一样,但是究其根本,终究是一致的。”理论知识的欠缺,会严重阻碍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发展,这对于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一样。正因为这篇同龄人的文章,我意识到做学问做研究必须具备的“沉潜”态度之重要性。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如何能制定详尽的阅读计划,设定具体的阅读方向,大量、准确、高效地进行阅读?也意识到,如果自己一直有思路有想法但却无法下手,我最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有把理论做到足够扎实,如果不扎实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融汇新知”?只有秉着“学贵沉潜”的态度,把理论知识做到足够扎实,然后才能真正进行创新。

     对于中医学子来说,创新的理论知识不仅包括一些近年来的某一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以及出版的书籍,也包括中医经典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最为缺乏的。举一本书中的例子,书中说:“好坏与利害两对变量,它们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好的东西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利益,反而会带来损失与伤害;坏的东西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损害,反而可能会带来利益与声誉。”这段话可以说是《黄帝阴符经》中“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具体阐述,八个字概括一段话,简明扼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娄老先生在书中不时穿插一个一个的小事件,然后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也让我看得兴趣盎然。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梳子》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撞击,人,确实应该战胜自己!如何才能战胜自己呢?我的思考结果是要不断修心,让自己的心强大起来,然后在面对一些重大事情时,仍旧保持冷静客观理智,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战胜自己。而当我通过娄老先生的视角读到陈修园先生《长沙方歌括:劝学十则》中的严肃课题时,我也在心里认真地问自己,应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和内涵来树立自己的形象与塑造个人的中医人生?最终思考的答案是,我希望自己是新时代的新中医,在对待传统中医和西方医学上做到兼收并蓄,各取所长为己所用,并且能够深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深层次上的互补,以期达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用娄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做一个“既对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心怀虔诚地全面继承,也想方设法利用现代科学的成就来破解其中的奥秘,不盲从迷信”的中医。

     对于对经方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也可以当做一本阅读指南来看。娄老先生在书中详尽地列出了他阅读过的医学书,并附上或简单或详细的介绍,读者按图索骥即可找到娄老先生的中医思想根源,这里我想我们大家应该对娄老先生的无私分享表示感谢,娄老先生真真是有“金针度人从君看”的大胸怀!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把从这本书的阅读中得到的感悟融会贯通到学习生活中去,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这些感悟。另外对书中的一些观点看法也有一点儿拙见,鉴于篇幅,就不在此赘述,期待能与更多的人交流读书心得,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对娄老先生的感谢之情,感谢他写出这样的一本好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医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可以说这本书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以这本书为镜,我观照了自己的态度、思想、行为,看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也找到了很多以前想了很久都没想明白的问题的答案。我想说,如果现在的我,对未来不再像从前那么彷徨无助,而是有了一点儿自己的小小思考规划,那么我要谢谢您,娄老先生,您是我逐梦路上一颗美丽的太阳。

     本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收集整理,更多精彩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悦读中医”中获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