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初赛获奖作品展示036
2014/7/21 悦读中医

     只取一瓢,喟叹于心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9级中西医临床专业 冯子豪

     学医已经五年,临近踏入社会之际,却是喜忧参半,喜,是踌躇满志,自以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此便踏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康庄大道。忧,是期盼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当医患关系不如从前,当中医仿佛步入寒冬,当身边的冷嘲热讽如同高垒的城垣,学海无涯,管中窥豹,医道的彼岸是显得多么的遥不可及。然而此时,一叶扁舟翩然而至,《问中医几度秋凉》,我心里忍不住赞叹,如同朋友如约而至一般欣喜。再大的风浪,拍在船头也变成细碎的浪花,前方的迷雾,让我更有了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的期待。

     作者艾宁,人生如同她的名字这般干净的纯粹,也只有这样的她,写出的文字如明澈的泉水,涓涓细流,润澈五脏六腑,沐浴身心。哪怕其人生的阅历使文章带着一丝沧桑的冷冽,却仍是止不住那沁人心脾的回甘。与毛嘉陵先生“下笔著风雷”的犀利不同,也有别于刘力红老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行文却略显艰涩的大起大合。艾宁笔下的中医,更像是一种合乎天地之理的态度,把人重新放回到自然和时间中去,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当前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体——中医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的心理、生理、生活模式、生存观念,把目光聚焦在医患的矛盾与冲突、中医改革与发展、安乐死、与“天人合一”殊途同归的和谐与稳定等诸多热门问题,其剖析及拷问的闪光之处,非精彩二字所能尽括,必定边读边颔首思索,又或拍案称快不可。作者因其与中医不同寻常的家道渊源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作品有广阔的视角和深度的社会根基,所以本书并不是一本争论中医、西医孰优孰劣的书,也不仅是凭古吊今,伤风悲秋的杂文,而是在看似家常的絮絮叨叨中,由艾宁女士导游,进入一个原生态的、充满神奇而又真实的传统中医世界:一个鲜活的中医、正宗中医、铁杆中医的形象在她的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和“四诊”精妙的技巧,博得患者和“考官”们的阵阵喝彩,简便廉验的确切疗效演绎着一篇又一篇的犹如神话般的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就像是骨子里流淌的不止是气血,更有中医文化千年的沉淀,又成功的在女儿身上生出花来,这怎么不让人欣喜若狂!

     与市面上玲琅满目的养生书比起来,这本书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包治百病的偏方,也没有多费唇舌去解释深奥的理论,它更像是口述实录,真实而娓娓动听。曾经的作者和时下的我们一样,不了解中医,自诩向往科学,甘愿被喧哗的时代打上烙印,但作者又和我们不一样,她幸运的生在中医家庭,有一个医术高超的母亲,这位母亲虽然没有留给作者什么秘方仙丹,甚至还阻止了女儿鲁莽的学医,但是却给她留下了一种思想,一种随着作者的成长,能够渐渐的感悟到的人生的智慧。我一直都认为,中医,是一种智慧,大智慧,如同一块璞玉,需要慢慢的被人了解,认识和磨砺,而这本书,恰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它不是由一个行内人用老气横秋,或者气急败坏的口吻,也没有站在科学的制高点来告诉你,你必须相信我,我是对的,绝对唯一而不可颠破。而只是让读者去旁观,旁观作者的反思,反思作者的立场,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变为主动的接收。

     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假如中医的健康理念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会不会有一天被西医提出?当西医作为一种新理念提出“中医”理论时,人们会感到不可理解吗?”这时便有卫道士“义不容辞”跳出来反对说,西医怎么可能会提出“中医”理念?中西医是两个不兼容的系统,没有接轨的可能。对此,作者不以为然,谁说新学说与旧理论就得兼容?文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来反问:经典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是兼容的么?量子力学出现后并没有否定和取代经典力学和相对论,而是在不同的领域内各自发挥着作用,人们不因经典力学理论不能用于制造原子弹而否认它能造汽车。毕竟“统一场论”还没有产生出来,真理三分天下,究竟谁有权利取缔中医?科学无禁区,不兼容在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甚至是科学张力的表现。把科学说的好像是从一个理论中始终如一地按一个逻辑发展着的似的,就可以指责中医不合逻辑了。把科学说的好像早就有了“统一场论”,所有理论都在一个基于因果性原理的统一场中,就可以把中医排斥在外了。这种一味要求中医兼容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正如作者所说,这种非把西医逻辑的帽子倒扣的中医的头上,帽子不合适偏说头太大,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中医现在获得了新的生命动力,如果说中医先前的存在是历史的需要,那么现在的生命力却来自西医的发展给中医留下的余地。这块空间即使中医不来填充,一个与中医差不多的新理论也会应运而生,科学就是以这种方式发展的。

     有人把西医院的治疗方式概括为“推到、重建”,而作者更提炼为一个字——拆,拆,需要手段和工具,拆个原子得用半个城大的粒子加速器。要把人体拆明白了,现在医院的规模显然不够。高大的外科大楼,更新的尖端设备,庞大的医疗队伍,为的就是进一步增强拆人的能力。拆人是庞大医院的主要功能。换句话说,想要大概评价一家医院拆人的本事,只需看它的规模有多大就可以了,屡试不爽。一百年前的西医院也是一个小诊所。有人说中医现在门庭冷落,却没有看到西医诊所也冷落,乡镇卫生院也没人去看病。大家只看到西医院人头攘攘,殊不知人家奔大医院主要是奔设备去的,医大毕业生想进大医院也奔的是设备。科学的分工造就了医院庞大的规模,当然也养活了一大批医疗从业者。照现在医院发展的速度,再过几十年医院就有可能成为医疗城,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数得超过服务行业,看一次病相当于一次旅游,说不定到那时会有旅行社专门组团看病,打出“消化系统三日游”的看病路线。

     作者在文中也坦然中医现在受攻击和打压是很正常的,我们的教育是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先否定自己又否定别人。认为只要秉持着科学就是正确的,就有颐指气使修理别人的权力,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攻击和谩骂别人。这样一来,除了“公用”的科学思维,哪里还有个性的、自由的思想存在?因此作者认为,讲课的目的不应该是洗脑,而是引发思考。我们可以借鉴《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学习乐趣。如果人的天性是可以任人修理而不产生身心问题,那怎么教育倒也无妨。这表明,中医不是不能被质疑,而是面对质疑要有自己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在医学这一领域中医想要有一席之地,想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离不开中医人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甚至是虔诚的信仰和破而后立的决心。当中医能够不断自我修正时,就不会因单个据点的失守而全线崩溃。

     书中作者就中西医之争每每有自己独特的神来之笔,但在作者看来,写文章于不是制炸弹,一经造出,就象鱼雷似的直奔目标而去,非与敌同归于尽不能罢休。其写作的目的一不是战斗;二不是宣传真理;三不是让读者来读我,而是想让读者读自己。只有激活了读者自己长久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读者才会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当读者的思想被激活时,读者很可能并不同意书中的思想和观点,甚至会给予全面批判。但需深知,真理是活性的东西,不存在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而是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灵犀相通之中。只有当作者所摆的事实和所讲的道理与读者心中所悟的事理有机相联,书中的文字才会鲜活,获得一定的真理性。作者用这种抛砖引玉的方法实现与读者的对接,通过众多的衔接所连成的谱序,抵消个别性的误差,从而使读者的所感所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孤本,无疑于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

     另一方面,作者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往往能发人深省地折射出时下各种问题正是偏离了正确的“道”所致。比如作者曾到监狱去看犯人的食谱,讲究科学,粗细搭配,荤素平衡,如推广开来心脑血管疾病定会大幅下降。犯人每天出操,搞活动,运动量也适当。还修身养性,绣花编织,学习孔子。作者甚至开玩笑说,如今科学的生活方式在监狱。如果犯人真的被改造好了,出来看我们外面人会不会觉得我们是野蛮人呢?读到这里,我不禁莞尔。诚然,我们的生活被名为追求的束缚着,又被名为理想的牵引着,人与人间被名为保护的硬壳重重包裹,各种名目,不堪重负,可悲是越累越活,越活越累,可笑是非觉得累才知晓自己活着。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中的后半部分的第九十六篇,作者对当下热点医患矛盾的洞悉和拨点,让我陷入久久的思索当中。现在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救了人得不到感谢,救不成人会自身难保。游街示众、被打被砍时常见于报刊,舆论的谩骂和百般指责皆是一边倒向被标榜未“弱势群体”的一方。因为救人是“白衣天使”的本分,救不成人就不是“天使”而是骗子。骗子和天使的唯一差别就是能否兑现承诺。反对中医的人总说中医骗人,作者不否认有些中医对治病大包大揽,搞承诺。可这种做法是从何而来的?我们都知道医院和学校不是骗子,医院和学校门口横幅上书写的承诺,是出于诚意而不是欺骗。但其达到的使人放弃自我,无所承担,只等承诺兑现的效果与骗子又有何异?如今人们是如此地习惯和需要承诺,以至于得不到承诺就会感到失落,一旦承诺没能兑现就恼羞成怒。于是,就像当自家的孩子没成才那样,病人没治好时,人们大骂学校和医院的的话语如出一辙,怎么听也是在骂骗子。泰然地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加上不明真相的群众“配合”地围追堵截,于是“新鲜出炉”,专用于千夫所指的反面教材就这样一个个被“创造”出来了。那些对人生做出全面承诺的邪教本不难识破,可当寻求承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时,那么,谁来响应这些民众近乎无尽的渴望?谁又应该为善意却失信的承诺埋单?

     作者有感而发,斟酌炼字,字以成文,缀篇成书。书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又包含着对女儿能够继承先人的衣钵,传承中医的自豪感。正所谓:上医医神,中医医身,良医医病。上治治之以道,中治治之以理,良治治之以药。无论穷达,心宽念纯,善待于人即是善待于己。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时事如棋盘,我心自喟然!

     合上书本,淡淡的药香仿佛从远去的时光飘来;静谧双眼,映出的是发黄的院落,慈祥母亲在对女儿的循循善诱;嘴里咀嚼着字里行间药草的芬芳,思绪却止不住随着余晖倾泻一地。

     本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收集整理,更多精彩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悦读中医”中获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