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初赛获奖作品展示0158
2014/12/1 悦读中医

     寻找失落的故乡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 2013级中医三班 张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总是想起那日的镐京,想起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谷苗,想起那个失魂落魄的诗人在孤独中游荡。这就是我失落的故乡。我不知曾经的繁华何在,只怕再问一句:中医几度秋凉?

     残垣断瓦还盛着些许的余晖,残阳奋力的挪动好似要在大口地喘着粗气。这是一个不属于它的时代,它即将老去;这是一个需要它的时代,它努力重生。步履维艰,中医就这样走到了今天。

     在过去的过去,虽然有过巫医不分的迷茫,有过怒斩华佗的创伤,它都默默接受,然后努力转化成中兴的力量,直至夺取那让世人瞩目的辉煌。神奇都不足以概括它的疗效,因为这是天人之道,是自然之理,万事万物都不可违背脱离。神圣如此,传承在古籍里的智慧却又是那么贴近世俗人心:灶心土,土豆片,贴近大地的自然疗法……淳朴的令人感动。在原始也不会被嘲笑的日子里,一切都仿佛镐京那高高的城楼,平平的檐角带着数不清的荣耀。

     但是镐京已死,中医将亡?

     这大概是我们几代人所丢失的记忆吧,曾经这个国家的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曾经这个国家的人民自信而强大。而今日的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信任祖先遗留下来的财产了,只希望用西方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现代科学说的就一定是真理,原始的经验一定不可靠。我并不是想因此否认科学的价值,但是事实表明,科学也是在错误中不断完善的,今日言之凿凿否定中医,明天或许就会要为中医歌功颂德。总而言之,古代传统文化的断层最终使中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现代医学的冲击几乎挤垮了这门医术,最后还是我们亲手扼杀中医——学艺不精毁坏了名声,一味西化助纣为虐。不只如此,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异,政策的倾斜力度不同等等都使得中医不得不在现代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

     中医作为医术,毫无疑问是有应用价值的。学习的人通过积累大量非线性经验,遵循理论,辨证施治,药到病除。书中提到作者的女儿把脉奇特,甚至直接可以说出西医的病名,其中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深意呢?其实,中西医完全是可以并存甚至是相通的。正所谓“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相互补充虽然做到不易,但至少已经向这个方向在进步,为时不晚。不可否认,我们同时也足够幸运,有机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认真审视西医以及现代科学。书中有句话有特别韵味“中医是人的科学,西医是对于人的科学。”两个说法的差别之处在于视人为主体还是客体。另外,现代医学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总是借鉴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于是一部分中医人也开始懂得适当运用机器。有人说这是离经叛道,我想不然,中医一直以来都是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的,不过拿来为我所用罢了。

     当然,中医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医术,更是一种古典文化情怀的载体。作者的母亲是传统中医,我们今日正抚摸着的这块活化石,就是靠祖祖辈辈无数的中医人传承下来的。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小小药丸,浓浓药香。在他们心中,悬壶济世与其说是一种谋生的伎俩,不如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信仰。中医就是一把打开传统的钥匙,是一座通往过去桥梁。也许有一天,我会忘记《诗经》内的诗句,忘记《老子》的原文,忘记《天工开物》里的技术,但是,我没有忘本,没有忘记所有文化支流的源头。纷繁复杂的哲学思想融汇其中,我们保存中医,就是保存了一颗种子,只需等待它生根发芽,又是一番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被无限放大,这一切难道不就是我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新时代的中医是在蜕变,但中医的文化内核却是永不改变的。只要还有一个中医人,只要还有这种文化信仰,“三根指头闯天下”的中医就决不会消亡。

     是的,远方模糊了歌声,我仿佛看见一片片绿油油的谷苗埋藏在地里,一方斜阳跳出了城墙,城墙内是车水马龙的镐京,城墙外是我永远的家乡。

     本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收集整理,更多精彩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悦读中医”中获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