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思考中的中医路
2015/1/4 悦读中医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一个编织光荣与梦想的地方。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经方学堂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与您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一路走来感觉选择中医这条路很是幸运。大学五年,研究生三年,工作半年,对于中医学习有领悟也有纠结。

     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考。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是中医的特色。首次接触中医时发现有的老师注重脉诊,有的老师注重舌诊,有的老师注重腹诊,不一而从。尤其是遇到舌脉不一致时,该何去何从,从舌还是从脉?开始的时候很是迷茫。中医辨证到底怎么辨证,一点头绪也没有。遇到一个病人不同的老师开出不同的方剂,说出不同的理论。我不禁问自己该怎么办,中医该怎么学?

     在此时扁鹊医学社映入了我的眼帘,加入扁鹊医学社,能够有幸接受名师指导以及和诸位师兄师姐同门一起学习,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读经典、做临床是我们的宗旨。刚开始并不是很理解,每天背诵中药、方剂、穴位,背诵《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难经》、《神农本草经》、《濒湖脉学》,课本上的不仅要背诵,更重要的是全部的原文,比一般同学辛苦自然不言而喻。课余周末我们都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每周六的下午大家畅所欲言,一起讨论学习,这是大学最快乐的事情。在背诵的过程中,慢慢的对辨证论治有了粗浅的认识。我们必须打好基础,把地基打牢,才能盖得起辨证论治这所高楼大厦。学习中医离不开背诵的基本功。经过一年多的背诵,我们有幸可以跟随名师出诊,观察名医的理法方药。席间遇到典型的舌脉以及证型老师都会认真讲解,诊后把病案抄回去认真研究,逐一分析老师的理法方药,探索辨证论治的方法。这样我们完成了学校学习的第一阶段,读经典、做临床第二阶段开始初试牛刀,给自己、同学、亲戚、朋友看病积累初步的临床经验,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第三阶段继续背诵经典,跟师学习,并且开始整理老师的经验变成论文,并与同学师兄师姐一起讨论。由于大家跟随不同的老师,这时候又出现了观点的碰撞,面对同一份医案,每个人的解释竟然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解释也都很有依据,每个人的出发点也都不一样,有的从舌入手,有的从问诊入手,有的从脉诊入手,有的从方证入手,到底何去何从,迷惑又来了。辨证论治到底是什么?我们相互探讨,询问老师,逐渐发现,辨证论治不管用什么方法,均是寻找病机的过程。不管路相不相同,但最终都能到达目的地。

     关于中西医的思考。曾经认为中医是万能的,西医根本就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学。不以人为本,不因人制宜,同一种病大家都用同一个治疗方案。我也曾有过这种观念,上西医课不听讲,下课也不看,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中医中去。也曾经达到过一种偏执的状态,摒弃一切西医的理论,西医的实验。直到研究生阶段,导师告诉我:中医不万能,西医也不万能,二者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中医不能固步自封,自古中医也不是固步自封的医学。从《神农本草经》的365味中药到《本草纲目》的1892种之巨,吸收了许许多多外来药物。西医没有深入学习中医,所以持有偏见,认为中医是玄学,是经验医学。中医也没有深入学习西医,同样对西医也存在偏见,认为其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因此作为新一代的中医人,我们应当在继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多多吸收先进知识,发扬中医,为解除人类病痛服务。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最常用的是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西医的诊断治疗应当规范,中医的辨证论治也应当纯正。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为河北中医学院2006级中医系 董妍。由“悦读中医”微信平台推荐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持:刘观涛

     设计:王 丹

     审核:邹运国、张立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