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梅国强:如何用活温胆汤?
2015/4/9 悦读中医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如果您愿意学习经方,并希望体验志愿者老师更多互动教学,那么,就请您加入本栏目“志愿者”的行列,有意者请将您的联系方式按照“志愿者申请+姓名+单位名称+电子邮箱+手机号”的格式回复到后台。

     温胆汤的问题,这个方子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我坦白告诉大家,因为时间很紧,在家里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问题我查了,有些问题我在文献上还没那么多时间查,我准备讲完了回家修改的时候,该查的我再来查。温胆汤这个名字呢,首见于北周姚僧垣的《集验方》,这个书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外台秘要》收载了部分《集验方》的内容,其中收载了温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病后不得眠这一条下面,有《集验》温胆汤,这一个温胆汤名字和现在的温胆汤名字相同,但是方剂的组成和治疗范围与我们今天所用的温胆汤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温胆汤多半是源自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卷十所记载的温胆汤,这个温胆汤组成是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还有两味药出现在煎煮法当中,“右为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这说明温胆汤里面除了上面的药以外还有生姜、大枣。而这个煎煮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煮散的办法,就是把散剂拿来煎煮,然后连汤带药渣一起吃掉,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煮散的方法了。

     那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记载了温胆汤主治什么样的病呢?“心胆虚怯”。在我们使用温胆汤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当然心胆虚怯的原因很多,不尽是温胆汤所能主治,温胆汤所治的心胆虚怯无非是湿热或痰热扰乱心神,扰乱胆腑或者胆经而导致的心神不宁。如果离开了湿热、痰热这个前提,用温胆汤去治疗所有的心胆虚怯,那就不对了。后面所列的这些症状,也都不能离开痰热或者湿热这个前提。我们常常讲真理是要服从的,可是真理再向前跨进一步就变成谬误。如果是痰热或者湿热在内阻滞了气机,侵犯了脏腑,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所出现的一些症状,我们可以考虑用温胆汤,如果是别的原因,就谈不上这个方子了。“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依据上述方剂组成和主治诸症,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分析它的病机,我提出来如下几个方面,供参考。

     第一,情志忧郁,烦劳太过,或因惊恐,郁久而虚,聚湿生痰,横逆胆腑,上扰心神。这个痰热或湿热,随气机升降,无所不至,因此痰热湿热类的疾患,症状百出,不仅是前面所展现出来的那些症状,而且向上可以上扰心神,还可以上扰清窍,以至于心胆虚怯,这个虚怯不是脏腑本身之虚,而是因为痰热或者痰、湿阻闭的关系,这是病因病机第一个方面。

     第二,现在的生活固然生活节奏加快了,但是社会上也有不少人,特别是在大城市,收入很高的这部分人群之中,养尊处优,喜静少动,出门有汽车,进门有空调,很少活动,饮食甘美,始初得意,开始的时候年龄尚轻,吃得很好,吃得好,住得好,也不用多少劳动,但久必痰湿内生,困顿脾胃,侵犯肝胆,甚则上扰下犯,随气机的升降出入,于身体各部无所不到,上可直达颠顶,下可直趋下焦,所侵犯的范围是很广的,所以变证丛生。

     第三,病后正气未复,这主要发生在一般劳苦之人。不要以为养尊处优、饮食甘美的人容易有痰湿,其实这里讲到病后正气未复,调护失当,或过早劳作,或滋补有误,都容易生痰湿。病后要补,补而不得法,反成疾病了,我们作为临床医生,这一点时时刻刻要放在心头,补法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可是补法的天地也非常广,一方面是用的对不对,另一方面是用的过头还是用的不足,用过头了不对,用的不足也不能愈病,不应当用这种补法的用了也会出问题,就比如应当温补的反用了凉补,应当凉补的却用了温补,那都是不得法的。滋补有误,以致痰湿内生。像这样一类人群呢,我想劳苦之人较为多些。

     第四,湿热外感,其性缠绵,即令邪去十之八九,而根蒂尚在。湿热证、痰热证就有这样一个特性,很难彻底解除,如果残留一点在身体里面,可能病人自己觉得身体恢复了,可以工作,可以上班了,好像病好了,实质上从医生的眼光来看,可能你这个痰湿,或者痰热未愈,或者叫做湿热未愈,仍残留根蒂。这个问题,叶天士早有论述,湿热之人,在火旺的人,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就不可以再继续的清凉;阳虚之人,温阳到十分之六七,也不可以再继续的这么用,为什么?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弄不好就死灰复燃(或损伤中焦)。所以湿热外感病,其性缠绵,哪怕有一点根蒂,我们都要谨慎,否则就会奄奄久留。它是慢慢的,逐渐生成,生湿化痰,久成内伤,病起于外感,而最后的结果是内伤湿热,要知道内伤与外感,也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就是讲外感湿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伤杂病。再引申一下,内伤湿热可不可以形成外感湿热?当然可以,太阴内伤,湿邪内郁,客邪再至,这是湿热病一个很重要的发病途径,大家如果想知道这方面内容,翻翻《温热经纬》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内伤与外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况且外感湿热,即便是外感湿热的发病,多半是内外相招,有一定的内湿基础,才非常容易感受外来的湿热。这都属于内伤杂病的范畴。时间久了,由外感湿热就变成了内伤湿热了,内伤湿热就属于杂病范畴。

     第五,在温病范畴中,有湿热之邪留连三焦气分,因为湿热之邪流连于三焦可以很长时间不解,所以湿热病重心是在气分,其中尤其要注意三个问题。

     1.太阴与阳明的功能协调与不协调

     太阴为湿土,所以非阳气不可以协和,阳明为燥土,非阴柔不可以协和,所以它两者燥湿相调。如果太阴阳明燥湿不相调,或者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那么这种条件下就容易生湿。

     2.要注意三焦的功能

     因为三焦是水火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如果三焦有阻碍,则水火之气难以通行,就常常会水聚为湿,火聚生热,湿热相合。在湿热病,这个三焦通畅与否,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病篇》里面专门有一段文字讨论这个问题,他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那么我首先就解释一下不传血分,刚才我说湿热证的重点是在气分,而且时间很久,如果在气分湿热不能够得以透解,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化热化燥,深入营血。湿热证一旦化热化燥,深入营血,就会蒙蔽心包,或者热盛动血,种种变证,而且非常的凶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叶天士在这里讲的是尚未传入营血,尚未化热化燥之时,那就是邪留三焦。邪留三焦,他在这里和《伤寒论》里的少阳做了个一个比较,“一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为都在半表半里,《伤寒论》里的少阳病是半表半里证,湿热流连三焦气分也是属于半表半里,都在半表半里,而且都是少阳。不过,一个重在足少阳胆火,一个重在手少阳三焦的湿热,所以说邪留三焦一如《伤寒论》中的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那就是说《伤寒论》的半表半里证,主要是用和解法,和解表里之半,用小柴胡汤为主方。“此则分消上下之势”,这个此就是指三焦湿热,三焦湿热也在少阳,不过是手少阳三焦。

     3.三焦的病变治疗大法当然是清热祛湿

     根据湿热的不同程度,应该比较详细的分三类:清热利湿、清热化湿、清热燥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近时”就是叶天士那个时代。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读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杏朴苓绝不只是杏仁、厚朴、茯苓这三味药,如果说一个湿热病流连三焦不解,你用三味药去治疗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效果不好。其实杏朴苓代表三大法,读这个要透过字面读到它的实质处。杏指杏仁,杏仁宣上,杏仁代表宣上这一法,那就是说在治疗三焦湿热时,需要宣上这一法;朴是厚朴,厚朴宽中理气,厚朴代表宽中理气除湿这样一个大法;苓是茯苓,淡渗导下,那就是说以茯苓来概括分利之法,渗利小便的方法。这三大法当中有所侧重,如果这个病证湿热重在上焦,以宣上为主,宽中导下次之;如果这个病证以湿热在中焦为主,那么就以宽中为主,宣上导下次之;如果湿热重点是在下焦,那么以导下为主,宣上宽中次之,这是大法。当然从这个大法当中可以延伸出许多的具体方法来,或者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温胆汤分消走泄,既宣上又宽中又导下,这是对温胆汤病因病机分析后,我个人提出了这五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综合上面所讲的,本方所主的证候,不论其来路如何,其病机均属湿热或痰热内阻,或者影响脾胃,或者上扰清窍,或者上扰清阳,或者三焦不利。若属外感湿热,都为湿热阻遏三焦之象,外感病的湿热当然有上中下的分别,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类型,就是湿热弥漫三焦。对于湿热弥漫三焦,温胆汤当然也是代表方剂,用得较多的是蒿芩清胆汤,这要分病情的轻重,实际上这两个方子都很好,到底是该用蒿芩清胆汤还是温胆汤,那就看这个湿热的偏盛如何,温胆汤是以湿邪偏盛,热在次要地位;蒿芩清胆汤是湿热并重,湿也重,热也重。所以在外感病当中,蒿芩清胆汤和温胆汤,我认为即是一法两方,实际上温胆汤加上青蒿、黄芩就是变成了蒿芩清胆汤了,都是属于半表半里证,都属于少阳。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名师经方讲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赛美,黄仰模,蔡文就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