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刘保和:疏肝理气四逆散
2015/5/22 悦读中医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疏者散也。肝气过亢,集中力量冲激于一处,能迎头堵住加以平息吗?
不能。因为肝为将军之官,喜柔而恶刚,应顺应其疏泄的特性,使其力量向四面八方分散开去,这样,冲激于一处的力量自然减少,使胀痛消失,而他处也可受益于肝气的正常疏泄。
如《伤寒论》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
很多人怀疑这个条文,认为既然是“少阴病四逆”,就应当用破阴回阳的四逆汤治疗,用四逆散不仅无效,反而有害。这恰恰证明这些人中医基础知识的贫乏。
分析四逆散的组成以及全部条文的论述,其根本原因,或曰原发病位却是在“肝”,是由于肝气疏泄太过,冲激于其他的某一处,以致通过三焦输往四肢末梢的原气明显地减少了,所以才出现“四逆”。
这个条文所说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都是肝气冲激于肺、心、肾、脾的结果,而“泄利下重”则是肝气冲激于本脏本经的表现。
对此治疗的方法,绝不能封堵而迎头平息其冲激,应当顺其疏泄之性,设法分散其横逆之肝气,即所谓“疏肝理气”。四逆散恰恰有此功能。
四逆散由小柴胡汤及枳实芍药散变化而来,具有治疗肝病应取“辛、苦、酸、甘”味的鲜明特色。柴胡辛散,枳实苦降,芍药酸敛,炙甘草甘缓,其中枳实、芍药并行气活血,恰好通行“为血气所注”的三焦,使四药共奏疏肝理气之功。
这里附带说明,少阴阳衰之四逆与本条少阴气机不利的四逆在症状上有何区别?
笔者认为,其区别并不在于所谓阳衰四逆之严重,甚至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而少阴气机不利仅仅指头寒;其区别在于阳衰者只要阳气不回复,就一直四逆,而气机不利者,却时逆时不逆。此以肝为风脏,其性变动不居,故疏泄太过的状况亦时轻时重也。总之,这里用大量篇幅谈四逆散方证,无非是要证明,所谓“疏肝”,不过是疏散肝的过亢、过盛之力而已。
典型肝气病的主症有三:①急躁易怒 ;②胸胁胀满或痛;③脉弦。
秦伯未先生对此有所解释和补充,可供参考:肝气病的主要症状“为胸胁胀满作痛,少腹胀痛,妇女乳房胀痛等。其中尤以作胀为特征,先因气机胀滞,然后作痛,故肝气病有胀而不痛的,没有痛而不胀的。它的发病,多从本脏本经部位开始,以两胁及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上及胸膺,下及前阴等处;再影响脾胃,出现食呆、嗳噫、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证,即常说的‘木克土’之候。并因气机阻滞,使情志怫逆不畅,引起恼怒、急躁等精神不安现象”。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保和著)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