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黄煌:我的中医之路(6)
2015/6/2 悦读中医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作为首届研究生,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可以在古籍部任意翻阅各种古代医书。这时,影响我的不仅有现代名中医,而且还有一批已故的名中医。张仲景就不用说了,还有像徐灵胎、叶天士、王孟英、柯韵伯、舒驰远、曹颖甫、余听鸿、陆渊雷、王清任、张锡纯、范文虎、祝味菊、吴佩衡,以及日本的吉益东洞、汤本求真等医学家。如果没有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的资历,我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医家,并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个经历对我至关重要。所以我说要读书,读万卷书。
从学徒到大学教师,这是一个跨越,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大量占有资料,充分的咀嚼和消化这些资料,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流畅的思路让学生有所受益,这是我教学的基本态度。我讲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药学”,开设过“医案讲评”“张仲景药证”“经方应用”等选修课。教师的职业使我懂得如何调动教学对象的兴趣,如何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我曾担任过8年的《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的主编,组稿、编辑、修改、校对,每一环节必须扣紧。编辑要有杂家的宽泛,又要有专家的细腻,既要变通,又要严谨,既要了解读者,又要理解作者。编辑生活,让我懂得市场,懂得中医的文章要有读者才有价值。
所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20多年,是我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校园里的那种无形的压力,成为我努力奋斗的动力。
长期的临床实践
从1973年步入中医这个行业以来,我的临床几乎从未中断过。虽然研究生时期直接看病少了,只能偶尔跟着导师看诊。但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自己是个医生,读书、研究、教学、编辑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治病,为了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非常珍视我的门诊,平时除非有紧急的情况,一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心爱的门诊的。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学习中医都非常认真,但总有一种空虚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接触临床的缘故。
到日本进修和考察
这是一个关键期。因为日本提供给我的是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以及特殊而严谨的教学要求。人的思想只有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下,才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家庭和个人因素
我的曾祖父是江阴华士一带著名的骨科医生。祖父经商。父亲学美术,搞中国画,后来又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母亲是学西医的,在卫生学校当微生物寄生虫学科教师。父亲给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作贡献,为民族争光,也为家族争光。我的伯父是建筑师,为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设计者;叔叔在摄影界,其书法、篆刻也是一流的。我们这个家庭对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很重视,可以说有书香味,当时我自己的理想是当作家或诗人,没想到一脚踏进了中医的世界。正因为喜欢文学,喜欢写作,于是对整理总结老中医史料有较好的基础。我体会,只有写作才是让思想变得清晰的方式。
我性格不拘谨,比较敢“露”,不怕别人来批评我的东西,因我相信真理总是愈争愈明的。还有一点,我自己觉得比较勤奋,不会沉溺在物质享受中。我不太怕苦,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因为有创新,所以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一点都不觉得苦。我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此,在于创新。(2003年2月,本人受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之邀赴台中讲学,期间接受学生刊物《研精医讯》编辑部的采访,以上根据录音整理)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黄煌经方沙龙?第一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煌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