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高建忠漫谈麻黄汤(一)
2015/6/8 悦读中医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学习中药时,第一味药是麻黄。

     学习方剂时,第一张方剂是麻黄汤。

     学习《伤寒论》时,老师对麻黄汤证大讲特讲。

     实习时,很少见带教老师使用麻黄和麻黄汤。

     明代医家陶华在《伤寒六书》中开篇即云:“客有过予而问之曰:甚矣,伤寒之深奥,桂枝、麻黄二汤之难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变重者,尝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贤也,何其方之难凭,有如此哉?”

     于是,一段时间总在思考,学何以致用?难道我们学到的都是“屠龙之艺”?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瘟疫论·序》中说到:“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瘟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不知屠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未免指鹿为马矣。”

     而实习期间所见到的,似乎“真外感”都百无一二。

     实习临近结束时,春夏之交的夜晚余寒未尽,晚归受寒,半夜先恶寒,渐发热,自服“感冒通”片汗出症减。半日后,恶寒、发热又作,继服“感冒通”仍有效。至第三日中午,恶寒、高热、头身疼痛,服“感冒通”无效。自忖如去医院,必先查“血常规”,无论异常、正常,都会静滴抗生素,或加抗病毒药,甚或加用激素,疗程至少得三到五天,甚或一周。于是去找我的启蒙老师高映智。老师望、闻、问、切后处方:生麻黄12g,桂枝6g,炒杏仁12g,生甘草3g。1剂,急煎1次,趁热服下,盖被而睡。傍晚醒来,已经遍身汗出,头身清爽。下地后,觉恶风、乏力。休息一晚,次日恢复如常。

     此后连续两年,每年在春、夏之交都会“感冒”1次,每次都自服麻黄汤1煎,汗出而愈。

     临证越久,越能体会到所学书本知识之实用。我们所学的方剂,包括麻黄汤在内,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我们不太会用。

     麻黄汤方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通常认为: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桂枝解肌祛风,协同麻黄发汗解表为臣;杏仁肃肺利气,协同麻黄解表平喘为佐;甘草顾护汗源,调和诸药为使。组方严谨,堪称典范。

     临证越久,越能体会到经方组方的妙绝,一方一药,常有不可挪移之感。主治风寒闭郁肺表,方中君以麻黄,祛风散寒开表,祛风散寒宣肺,两擅其能。在本草书中,我们再也无法找到比麻黄更适合或者和麻黄相当的第二味药。

     麻黄宣肺,杏仁肃肺,我们似乎也不容易找到能替代杏仁与麻黄相配的第二味药来。

     桂枝辛温,助麻黄解表。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他药来取代,如用防风助麻黄解表?实践证明,疗效远不如原方,甚至易发生变证。为什么?其他辛温药没有解肌之功。

     那么,如何理解桂枝解肌?

     我们还需要从桂枝在麻黄汤中的作用慢慢体会。

     明代医家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说:“麻黄味苦而性温,力能发汗以散寒。然桂枝汤中忌麻黄,而麻黄汤中用桂枝何也?麻黄者,突阵擒敌之大将也;桂枝者,运筹帷幄之参军也。故委之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之以桂枝,节制之妙也。”方中桂枝与麻黄的关系,类似参军与大将的关系,既有协同也有约束。

     当然,有学者提出异议。清代学者苏诏在《伤寒集注》中说:“桂枝汤中用芍药,以内护于营,麻黄汤中用桂枝,以外导于外,此阴阳互根之妙也。后人不达,谬为麻黄性猛,必使桂枝以监之。此说一倡,误人多矣。”

     但临床实际是,如果麻黄汤中去掉桂枝,是几乎没有发汗能力的,也就是说桂枝确有助麻黄发汗的作用。如果麻黄汤中以其他辛温药取代桂枝,如用羌活或防风等,往往会汗出过多、汗出脉不静,或心烦、心悸等。桂枝确有监制麻黄之功。

     清代医家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说:“麻黄开窍发汗,桂枝和阳解肌……”清代医家章虚谷在《伤寒论本旨》中说:“麻黄辛散,以开腠理为君,但味薄轻虚,止能达卫,必佐桂枝之辛甘色赤通营者,祛邪外出,此二味为开泄营卫之主也。”

     一谓“和阳”,一谓“通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本方中,桂枝与其他辛温药比较,其特殊之处在于通行营中阳气。助麻黄发汗,监制麻黄发汗,都是基于这一功能。所谓解肌,也是在通行阳气的基础上辛散祛邪。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