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高建忠漫谈麻黄汤(二)
2015/6/9 悦读中医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麻黄汤方出自《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伤寒八证”。结合《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和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即可归纳出麻黄汤方证。

     临证时,通常的辨证程序是:接诊一患者,知其急性起病,病程不长(不足一日或已数日),主诉为恶寒和周身不适,问及有头痛,且颈项不舒,脉诊见有浮紧脉或浮数脉,即可初步辨为伤寒太阳病。知其无汗、发热、身痛(肌肉和/或关节疼痛),且伴有喘促,即可进一步辨为麻黄汤证。

     当然,在使用麻黄汤之前,必须明确,患者无口干、咽痛、小便黄赤、舌质红等热证。

     在《伤寒论》中,麻黄汤的主治仅此而已。后人归纳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如果患者在就诊前已经服用了西药解热镇痛剂,也就不可能出现上述典型的脉与症,辨证时必须结合推理。

     尽管民国医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说:“每年冬季气候严寒之日,患伤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黄汤一剂愈之,谁说江南无正伤寒哉?”也许与时代变迁有关,现在在临床上,即使在北方,典型麻黄汤证相对少见。

     清代医家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说:“今医不读《神农本草经》,耳食庸医唾余,谓麻黄难用,而不知气味轻清,视羌、独、荆、防、姜、葱,较见纯粹。学者不可信俗方而疑经方也。”

     这段话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在部分经方后学者眼中,麻黄汤不好用。遇到麻黄汤证,经常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等药为主组方治疗。

     那么,麻黄汤好用吗?

     麻黄汤可以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等药为主组成的方剂代替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该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但,会与不会之间并无截然之界限。按理说,有是证,用是方,见麻黄汤证,用麻黄汤方,这有何难?问题是,当我们面对患者,要判定该患者是麻黄汤证,或者不是麻黄汤证,并不是每次都胸有定见的。而一旦判定有误,该用不用,不该用而用,都足以坏事。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部分条文论述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麻黄汤,同时又用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如49条的“脉微”不可用,50条的“尺中迟者”不可用,83条的“咽喉干燥者”不可用,84条的“淋家”不可用,85条的“疮家”不可用,86条的“衄家”不可用,87条的“亡血家”不可用,88条的“汗家”不可用,89条的“病人有寒”不可用。从正面论述可用,从后面论述不可用,如此不惜笔墨,不厌其烦,足可说明麻黄汤不好用。

     之所以不好用,在于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正如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盖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