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针灸奇招有奇效!
2015/8/4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人们常将健康比作“1”,豪车豪宅、钱财珠宝等不过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前面的“1”,再多的“0”都将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0”。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的身体是完整的“1”呢?疾病的侵蚀,让很多人疲惫不堪,不仅影响工作与生活,更是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了那些“0”中间的顶梁柱“1”,比如三叉神经痛,剧烈的疼痛,令人难以忍受,甚至是痛不欲生,当三叉神经痛危及到“1”,该拿什么来拯救身体健康?

     三叉神经痛,中医称之为“面痛”“面颊痛”或“面风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患发本病的患者,疼痛难忍,给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三叉神经痛往往难以治愈。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三叉神经在脑桥被异行扭曲的血管压迫后根,局部产生脱髓鞘变化而导致疼痛发作。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有明确的病因,如颅底或桥小脑角的肿瘤、转移瘤和脑膜炎、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等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根或髓内感觉核而引起的疼痛,多伴有邻近结构的损害和三叉神经本身的功能丧失。

     早在明代《证治准绳》中就有记载:“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面部为一身阳经之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颃(面颧部),手三阳经筋会于角(头角部)。金伯华教授认为,疼痛位于眼部或眶上,多为足太阳经病变;疼痛位于鼻部、牙根、面颊、上下颌处,多为手足阳明经及手太阳经病变。

     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袭于面部经络,寒性收引,凝滞经脉,气血痹阻,遂致面痛;或因风热毒邪,浸淫面部,影响经脉气血运行而发面痛。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七情过极,郁久化火,致肝火上炎至面部经络;或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引动内风,上窜面部作痛。素体脾虚,或素嗜食肥甘厚味而致脾虚,或年老正气亏虚,气虚则运血无力,日久致血液瘀滞于阳经所行面部发为面痛。金伯华教授认为,风、火、寒邪是外因,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是其发病的内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面痛。

     诊断

     ①成人及老年人多发,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骤然发作,无任何先兆,多为一侧。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样,持续数秒甚至1~2分钟,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

     ②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历时数秒甚至1~2分钟,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③疼痛可由口、舌的运动或外来刺激引起,常有一“扳机点”,触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内等处,因怕引起发作,病人常不敢洗脸,减少饮食以致面部污秽,消瘦,严重者身体虚弱,卧床不起。

     ④约60%患者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口水。偶有面部表情肌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有的皮肤发红、发热,约27%的患者痛时伴有发凉,偶有剧痒者。半数以上患者于痛时按压或揉搓患部以减轻疼痛,偶有不停咀嚼或咂嘴以减痛者。

     ⑤疼痛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以右侧及上颌支、下颌支区多见,两侧疼痛者少见(0.6%~5.3%),多先后患病,同时疼痛者更少,多一侧轻一侧重。

     ⑥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不痛期(几日至几年)渐短,逐渐严重影响进食及休息,以致痛不欲生,自愈者少见。

     辨证分型

     ①风寒袭络

     风寒之邪袭于面部阳经经络,寒性收引,凝滞经脉,气血痹阻,遂致面痛,症见颜面部疼痛,遇寒则甚,得热则舒,流清涕,或手足发凉,舌淡,苔白,脉浮。

     ②风热袭络

     风热毒邪,浸淫面部,影响经脉气血运行而发面痛。症见面痛,痛处有烧灼感,得热则痛甚,伴流涎,目赤流泪,或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③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肾阴亏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上窜面部阳经经络作痛。症见颜面部胀痛,或伴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胁痛,口苦,多梦易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④气虚血瘀

     素体脾虚,或素嗜食肥甘厚味而致脾虚,或年老正气亏虚,气虚则运血无力,日久致血液瘀滞于阳经所行面部发为面痛。症见面痛如刺,固定不移,伴倦怠、乏力,舌暗淡、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而涩。

     ⑤肝火上炎

     多因七情过极致肝阳化火,肝火上炎至面部经络,致经络受阻而发作面痛。症见颜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伴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满闷,尿黄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疗方法

     ①肾阴不足

     此证型临床最为常见,当滋阴平肝,化滞通经。毫针取太溪(补)、足三里、列缺(平补平泻)、曲池、太冲、阳陵泉(泻);火针取迎香、地仓、颧髎、四白、下牙龈扳机点。

     ②气虚血瘀

     治当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毫针取太溪、照海、公孙(补)、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平补平泻)、支沟(泻);火针取迎香、地仓、颧髎、太阳、眶上。

     ③肝火上炎

     治当平肝息风。毫针取太溪(补)、太冲、足临泣、蠡沟(泻)、足三里(平补平泻)、中脘、曲池、三阳络(泻);火针取牙龈、迎香、颧髎、太阳、下唇痛处,每穴快速点刺3~4下,不留针,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小结

     金伯华教授善用火针治疗本病,疗效非常显著,多针到痛止,证属寒、热、瘀均可。火针疗法是利用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针,将其在火上加热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以达治病目的的疗法。用其治疗本病机理如下:风寒外袭而致面痛,火针可以通过其温热之功刺激腧穴经络,温经散寒,驱邪外出,邪气散则痛缓;气虚血瘀,瘀血阻滞于面部经络,火针疗法通过其温煦机体,疏通经络,鼓舞气血运行之功,使经筋得养,则面痛缓解;风热之邪侵袭面部而发面痛者,则可利用火针驱邪之功,通过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引动风热毒邪出于阳明经络,从而热清毒解,“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

     金伯华教授运用火针,强调“红”“准”“快”。“红”是指乘针体烧至通红时,迅速刺入穴位或部位。针体通红时施术,火针穿透力强,阻力小,并能缩短进针时间,减少病人痛苦,刺激最强,疗效最好。“准”指进针要准,因火针进针后不能再变动,如针刺不准确也不能再调整,因此要取得好的效果,进针时必须准确。“快”指进针要快,动作快可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平时必须练好指力和腕力,做到进针准确,快速敏捷。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北京针灸名家丛书:针坛巾帼——金伯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侯中伟,张国飞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