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海拾贝:中医用药如用兵,揭秘中药治病五大秘诀!
2015/8/8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您是否目睹过一些名老中医诊病的情景,开方用药时的灵活自如,好似信手拈来,那种坦然自若的感觉,让好多人好生羡慕,又甚是佩服。很多人都只看到老中医在实际运用时的娴熟姿态,却不知他们背后的故事。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熟练掌握了药物的“底细”,才能运用得如此游刃有余。人们常说,中医用药如用兵,中药治病到底有哪些秘诀?正文慢慢揭晓!

     1药物炮制

     药物炮制,是中医药宝库中药物学上的珍贵经验,是提高药效、保证安全、减免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的必要措施。遗憾的是中医的精华不被重视了,实在可惜!现就临床常用药的炮制,试举一二,以说明药物炮制的重要。

     象皮外用,多需研细,但不先炮制,徒费人力,若经炮制,则极易研细。

     李时珍曰:灯心难研,以粳米粉浆染过,晒干研末,入水澄之,浮者是灯心也,晒干用。

     珍珠之炮制,亦在细研,细研方法有二:其一,将珍珠放入豆腐中,蒸二三小时,取出后即可研细;其二,取高粱秆去皮,将珍珠嵌入其中,以火点燃,秆成灰烬,此时珍珠亦易研细。

     山萸肉,乃滋阴、补肾、固涩之佳品,但须经加工炮制并去其核,否则事与愿违,反致滑精。

     柴胡为疏肝郁、理气滞之必用良药,但必须“净用”,称为“净柴胡”,如混入枝、茎,多有发汗之弊。

     大黄酒制,称为“酒军”,活血之力著于大黄。

     黄芪蜜炙,简称“炙芪”,温补之力更胜黄芪。

     蒲黄炒炭用于止血,生用则利尿活血。

     甘草生用清热解毒,炙用调中补气。

     附子、乌头、半夏等药,生用则毒剧,只有如法炮制去其毒性,才可发挥药效。

     2煎煮得法

     煎药之法,并无定规,应视药而异,概以发挥最大药效为准。古人多考究。今因滥用药现象剧增,药物炮制基本废除,更无人强调正确煎药。病者多无医药常识,哪晓得什么“先煎”“后下”“文火”“武火”或“少煎”“久煎”,一拿到药,盲目一锅熬煮。如此服药,怎能谈及充分发挥药效?无副作用发生,则已万幸。

     正确煎药方法,应视药性而异。如花、穗等解表之品,稍煎即可;块茎质厚滋补之药,久煎药力始出;川乌、附子等有毒药物,非久煎不去其毒。又如当归,则应随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煎法:欲取其补血养阴,则宜久煎;若取其活血止痛,则滚数沸即可。

     曾见一痛经妇人,某医生处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药方,方中以当归为主,药证相合,无可非议。当问及煎药方法时,才知道病家以文火久煎,至汁成糊状始服。听后,始悟药后痛甚的原因,是当归久煎,芳香止痛之力丧失,只剩补血收敛之效,因气血壅滞,故腹痛更甚。

     3用药轻灵

     医生用药有如射手击靶。好射手不凭枪弹多少,只要一发命中;好医生不在药剂大小,只要药证相合,用药灵巧。如一味追求增加剂量,不仅无功于治病,有时起相反作用,且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所谓“药证相合”基于辨证施治的功夫,“用药灵巧”乃指对方剂、药物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某些因剂量不同而功效相异的药,尤应慎重使用。如大黄小量健脾,量大即成泻剂;三七参少量(3~4.5克)以止血为主,多用(6克以上)即以化瘀为主;柴胡量大,发汗退热,量小则升提清阳。说明用量不同,功效悬殊。

     常有因药量太大而出现弊端者。如半身不遂用黄芪,如果患者素来血压高,黄芪量大即易化热,造成血压更高,再次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4知药利弊

     事物都具两重性,利弊相兼,药物亦然。人常说 “用药如用兵”,只有在熟悉药性,掌握归经、功能和充分了解其利弊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达到预期疗效。

     如柏子仁补心安神,治疗心慌、悸动有良效,但便溏者不宜用,否则便溏更甚,心悸不安反有增无减;焦三仙消导开胃,增进食欲,乃平和之药,但只宜施于素体壮实者,脾虚者慎用,用之则因克伐脾气,必然导致食欲更减,犯“虚虚”之戒。

     余尝治疗干部李某,心慌、失眠、食少、便溏,前医用归脾汤加味3剂后,腹泻更甚,心悸不安。查原方,柏子仁用至15克。我仍用原方,但减柏子仁为6克,服之遂安。

     5过敏反应

     中药药性各异,因人体体质不同,对各种药物的耐受与反应亦各有差异。现常说用西药有的出现过敏反应,其实服中药也常遇到个别人有过敏现象,常因不严重而往往被人忽视。仅我经见者,有对黄芪过敏者,有对桂枝过敏者,也有对炒枣仁过敏者,还有对陈皮过敏者。

     一般表现:轻度皮疹,瘙痒或恶心等。将过敏药物去后则愈,未见引起严重后果。在临证处方时,若配伍适当,则副反应可避免或减轻。如对玉屏风散中之黄芪过敏者罕见,此与伍用防风、白术有关。故医者在配伍时宜细加推敲。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张子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尚华,张俊卿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原创投稿!)

     ◎新媒体编辑:王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