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人如此爱中医,令人望尘莫及!
2015/8/29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看似滑稽的话语,却又是那般真实。多少曾经满腔热血的人在现实的磨砺中渐渐模糊了自己的梦想,丰满的梦想,终究只剩下现实的骨感。又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梦想锲而不舍,辛苦的汗水洒了一路,梦想却在汗水的浇灌下,遍地开花。在中医界,也不乏为拥有中医梦想并为之孜孜不倦者,比如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中医人士,他的中医之路,令人动容,他对中医的热爱,令人望尘莫及!

     谈到我与中医的缘分,就不得不交待一下我的家庭背景。

     贵州,乡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

     父亲,一位负伤的志愿军老兵;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农村妇女;还有一群正在长身体的兄弟姐妹。爷爷会不时从远在二十里外的山寨过来住上几天,当我渐渐长大,却感觉他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呆的时间越来越短,除了询问往常教我背诵的《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是否还记牢,然后就是和父亲聊起一些貌似沉重的话题,然后二人就陷入到无声的静默和从旱烟袋向四处弥漫的烟雾中,孩子们呛着烟跑开后,爷爷又会把旱烟袋重重地敲在千层底鞋沿上,然后捋着齐胸的胡须笑着说“拐喽,呛到喽”。

     再然后,爷爷没有再来,而再见已是永别,那年我15岁。

     办完爷爷的后事,哥考上学校去省城读书了,我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多年的积劳成疾,母亲的身子一天天消瘦,以至于药瓶不离身。在一次招呼母亲喝下黑漆漆的砂罐里煎着的中药后,父亲把我叫到厢房,从帐架床顶端的隔板上取下一个层层包裹的物件,一层层打开,对我说:“这是你爷爷留给你家几弟兄的,你哥去读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你弟还小,你先看吧。”

     我不敢去碰,只远远认识一个“方”字——直到后来,我才读懂那几个字,正是爷爷留下的明太医院订正文顺堂藏版《医方捷径》一书。

     父亲说:“你爷爷的爷爷以前就是寨上有名的李老先生,办私塾,教学生,同时还是周围十里八乡仅有的郎中,据说入黔始祖随洪武西征,带过来的很多经书都传你高祖了,后来你高祖传了一些给你爷爷,不料后来遗失了。”

     父亲接着说:“你爷爷本想让我跟着他学医,但是我参军了,他说他也是受爷爷所传,隔代传孙可能也是家族命运吧。”从此,我便能经常看到父亲手捧《赤脚医生手册》之类的医药书在认真翻看,甚至会听到父亲在刻意讲解他年少时跟随爷爷满山找草药的往事。

     仿佛家族的命运已烙成一脉最自然的传承。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个传承的因子,不可逃避。

     于是,父亲又开始引导我接触内经、伤寒、本草等中医经典,接触之下,感觉书中所述的一些道理仿佛就是生活常识、日常所遵,其中一些浅显的句子还似曾相识,我似懂非懂的新鲜感与好奇心由此而生。

     在尝试阅读了一些中医书籍之后,我竟然不能自拔地痴迷上了中医,我深深地被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辩证统一的哲理所吸引,阅读之余,既感觉神奇,又觉得不可思议。这时,母亲一个颇懂些医术的远房亲戚来到我家,一合计,父亲就和这个亲戚利用我家一间临街的屋子办起了便民药房,卖些止痛、消炎、驱虫等简单的成药,当然,更多的是去山涧沟壑挖掘加工而成的草药。所幸,我参与了这一过程,我获得了实践,积累了进入医门的基础知识。

     当阅读和实践不断交替滋养我的时候,我却又生出了困惑,中医书籍中一些简短的句子总让人无法深入理解,一些经方的配伍让人不能辨析。幸亏那时远在百里之外的县城新华书店已能购买一些医药书籍,然而路途遥远,要想去一趟,凭那时的交通仍非易事。就在知道县城新华书店可以购买医药书籍的当月,父亲的一位同事获得了出差县城的机会,他也顺利地帮我买回了一套共六本竖排的明·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当时售价就要20多元,那可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但是拿到书时的喜悦和书中一个治咳嗽方子的使用获得邻居的赞赏,都极大地鼓舞着我,尤其是其中幼科卷对启迪我后来的幼儿疾病诊疗思路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19岁那年,我考入贵阳中医学院,开始了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

     进入大学,能与更多的医学典籍亲密接触。而学时愈长,愈感中医之传承多在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和散落民间的师承之中,于是,我将更多的时间用以阅读学习历代医家的著作,并结合自己少时在自家药房的见闻与实操,思学悟行。

     读书的这几年,我除了学校图书馆,还经常泡在新华书店,陆续接触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图书,这些图书,极大地耗费着我的精力和银两,但我无悔,因为通过阅读学习,我的中医专业诊疗水平与日俱增,一些医书上的药方往往可以直接用于患者,非常灵验,这使我对中医古籍更加喜欢。

     1991年,我从中医学院毕业,自爷爷的启蒙接触中医起恰10年整,此时,我已从被拽上中医之路到步履蹒跚再到坚定信心走下去。

     中医之路,是一条永远不能放弃读书学习、时时需要参与诊疗实践的路。这一路走来,又对前代医家“读书不如读案”之言渐有感悟,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再通过读案探究前代医家随师侍诊、抄录医案而悟学医之捷径,或为中医传承之道。

     学习中医,除了说到的读书,还有因读书而生出的一些故事,尤其是和医药书籍出版社、发行者甚至一些同行朋友之间的故事。记得最初我是从订阅《中医杂志》开始,然后就看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下属的北京全科中西医药书店还提供专业图书邮购,于是我陆续通过邮购从全科中西医药书店购买了诸如《临证指南医案》、《岳美中医学文集》、《董建华医学文集》等医书。记得有一次看到全科中西医药书店的书单上有《清宫医案研究》,想到宫廷医案都是御医们的诊疗记录,心甚喜之,于是汇款几百元到书店,然后满心欢喜等待邮差为我送来惊喜。结果款到了,书没了。遗憾失望之际,书店给我来信,推荐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将我汇去的几百元钱换成了这套丛书,并陆续给我寄来。这套书也非常好,能见识到临床大家的实战经验,很长见识。

     未曾想,此套书的出版前后跨越好几年,出版已过百册,而我,也一路追随收藏好几年,书中的辨证施治、遣药配方总能让我油然而生医者之责、后学之敬。

     后来,我举家搬到省城贵阳,书店多了,买书更加方便了,又成了贵阳晨曦医药书店的常客,只要一休息,我就会到他家去淘书。他们还尽可能地给我打折,彼此建立起了很深厚的感情。晨曦医药书店总会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最新的图书,通过这个窗口,我能及时关注和了解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动态,不断推出的中医学典籍也引导和充实了我的中医知识面,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的经验,临床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很多疑难杂症也能从容应对,找我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是我与中医的缘分,也是我与中医书籍的缘分。这也要感谢中医图书编辑出版发行者对我的帮助,他们为我提供了中医精神文化的充足养料,为我释疑解惑。

    

     在我的书架上,典籍甚多,琳琅满目,单就收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图书就有上千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丛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岳美中全集》《任应秋医学全集》《三三医书》《珍本医书集成》等书籍比比皆是,通过收藏与阅读,对书中的医理精华我尽情吸收,倍感享受,以期了然。

    

     三十年余年从医经历,有医书相伴,让我能一路学习,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精华,乃我之幸,亦医书之幸。而我的中医之路,仍将继续……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为李勇,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原创投稿!)

     ◎新媒体编辑:王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