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月月来报到,中医妙招摆脱痛经的困扰!
2015/9/28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杨花曼舞翩纤姿,泽润娇颜冠群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如此美妙的女子,不说倾国倾城,也是美颜如玉。然而,即便是如此不可方物的女子,一遇上痛经,立刻被打回原形。于是,多少女子大声疾呼:下辈子不愿做女人。痛经让人备受折磨,如何治疗才好?且看本文作者独特疗法。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平素贪凉,或经期前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

     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经期前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瘀滞冲任,血行不畅。

     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前后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

     总之,本病的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临床表现】

     本病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下腹疼痛,或由腹痛而引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为特征。疼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或行经第1~2天,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四肢厥冷,甚至可因剧烈疼痛而致晕厥,继而阵发性疼痛,12~24小时后逐渐消失。

     本病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痛胀俱甚、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

     【治疗】

     1三棱针法

     主穴:十七椎下八髎。

     配穴:地机、三阴交、血海、委中、隐白、大敦。

     操作:将上述腧穴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液。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虚证患者可使用梅花针叩刺,注意掌握刺激量与出血量。

     建议出血量:点刺时每穴每次5~6滴。梅花针叩刺时以皮肤潮红或微微渗血为度。

     2刺络拔罐法

     穴位:骶部暴露的络脉及敏感点3~4个次髎。

     操作:将穴位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将火罐拔扣在该处,留罐5~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要用于实证。

     建议出血量:每处每次2~5ml。

     【按语】

     1.根据虚实寒热,决定放血的量与次数。

     2.不可贪纳寒凉或过食生冷。

     3.平素依据虚实,适当调养。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刺络放血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郭义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原创投稿!)

     ⊙新媒体编辑:王丹

    

    

    

    戳原文,更有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