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中药:真正的蕲州艾叶是这样子的!
2016/8/29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中药的世界,因为家族庞大,成员众多,再加上历时千年,同一种中药经过漫长的发展变迁后,出现了不少的“旁系血亲”药,现如今,要真正识得一味道地药材,还真是有那么些难度!今天,小编和您一起来学习一下蕲州艾叶,看看这味道地药材的真面目是什么样子的!
1.1艾叶的来源及植物学性状
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argyiL佴vl.etVant.的叶。艾为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有特异香气。茎高80~150cm,有明显纵棱,中部以上分枝,茎、枝均被灰白色蜘丝状毛。叶互生,叶片纸质或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及小凹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蜘丝状柔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凋谢;茎下部叶具柄,叶片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每裂片又有2~3枚小裂齿;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cm,宽4~7cm,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全缘或具粗锯齿;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深裂至浅裂,有时不分裂而为椭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片3~4层,外层较小,狭卵状,中层及内层较大,长卵形,边缘膜质,密被蜘丝状毛;花序托小,生雌花及两性花十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cm,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1.2蕲艾的来源及植物学特征
蕲艾原植物为蕲艾ArtemisiaargyiL佴vl.etVant.cv.qiai,系艾的栽培变种。高1.5~2.5m,香气浓烈;叶片较大,茎中部和下部叶片直径(8)11~17cm,厚纸质,下表面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片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半裂,上部叶有时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最长可达7~8cm,宽1.5cm。
3.1道地产区
主要分布于湖北省蕲春县(该县及邻近地域古称“蕲州”)。蕲春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岸,位于东经115°12′~115°56′、北纬29°59′~30°40′之间。
3.2艾叶生境特征
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广泛,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
3.3蕲艾生境特征
蕲艾道地产区位于海拔12~1244m,该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8℃。最热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29.0℃,月极端最高气温41.2℃;最冷月份1月,月平均气温3.0℃,月极端最低气温-5℃。年平均降水量1341.7mm。平均无霜期249.1天。蕲艾栽培品适生于海拔300m以下、排水条件良好、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中,土壤类型以黄棕壤为主,耕层厚度逸25cm,pH值5.7~6.3,土壤有机质含量逸1.6%。蕲艾野生品多生于向阳的丘陵、山地和平原地块。蕲艾生长季节(3~7月)平均日照数847h,日均气温18.4℃,昼夜温差11℃,逸10℃的积温为3600℃~3800℃,平均降水量810mm。
4.1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艾叶的所有质量规定。
4.2药材性状特征
4.2.1艾叶药材性状特征
艾叶通常为野生品,叶片略薄,完整叶片展平后多呈宽卵形、菱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2cm,宽2~11cm,基部通常楔形或宽楔形,一至二回羽状深裂,少见半裂,裂片较窄,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状倒披针形,宽多为1~1.5cm,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或有时全缘;有的叶片不分裂而呈椭圆形至披针形;叶片上表面灰绿色、深黄绿色或暗褐色,有柔毛,放大镜下可见许多白色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气清香特异,味苦微涩。
4.2.2蕲州艾叶药材性状特征
蕲艾道地药材(多为栽培品)与其他产区艾叶的主要区别为,叶片较大而厚,长5~16cm,宽3~16cm;叶片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裂片较宽,多为1.5~3(5)cm;叶片下表面通常被厚密绒毛层。特异清香气浓烈。蕲艾与其他产区艾叶药材性状的鉴别要点见表1。

4.3化学成分特征
蕲艾中的挥发油、总黄酮含量高于或远高于其他产区艾叶。按干燥品计,蕲艾挥发油含量0.90~1.49mL/100g,显著高于国内其他产区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0.63~1.14mL/100g);蕲艾野生品总黄酮含量2.24%~6.72%,平均含量4.50%(少部分栽培品含量较低),显著高于国内其他产区艾叶总黄酮含量(即1.29%~5.24%,平均含量3.00%)。
5.1包装
应符合中药材包装的有关国家规定。
5.2标识
应附标签,标签应标明产地、采样时间、批次和采样人,标签应符合GB/T191的规定。
5.3运输及贮存
应选择清洁、卫生、无污染、通风干燥、防潮的运输工具和贮存场所。应防止雨淋、曝晒。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中药协会标准:道地药材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中药协会),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