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与生命科学的不解之谜!
2016/9/6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中医学一直给人一种神圣难懂、玄秘莫测的感觉,很多人在研究中医学的道路上,不知皱过多少次眉头,饱尝过多少次心酸,如果换一种思路,从源头来看中医,或许是另一番景象。说到源头,就不得不说说生命科学,到底生命科学为何物,与中医又有何牵连?且看正文!

     从本源入手是研究一切自然科学的方法,讨论医学也必须从源头谈起,所以简单地把什么是生命科学做一个解释。

     佛说,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万载不竭;《黄帝内经》说,顺应天时才能颐养天年;西方科学家说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佛讲的是生命变化的规律;《黄帝内经》讲的是延长生命的方法;现代科学家研究的是人类遗传过程中影响遗传变异的因素,对生命来说仅是一个片段。

     其实对这些问题需要做还原的思考,是达尔文思考的问题,也是人类产生的悬疑。人类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文化对生命的认识,认为生、老、病、死是一切生物的基本规律。我们把生、老、病、死贯穿生命中的现象进行一个剖析,生、老、死这是一个自然规律,病并不一定是一个规律,所以病它是一个外因,由于病的影响,你的轴线可以拉长也可以缩短。我们说生、老、病、死,病其实它是一个影响生命的可变因素,其实医学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把它的位置定在哪儿先搞清楚。我说疾病可以使生命的规律发生改变。大家一直讲生、老、病、死,其实对于很多的人来说,由于疾病的影响,就是生与死,他有老的过程没有啊?没有。有的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死掉了,所以老不一定能参与其中。疾病呢,既可以改变生命的规律还可以影响生命的质量。由于疾病的影响,虽然你也老了,但是带病延年,不是偏瘫半个身体活动非常困难,就是只能躺在床上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这种生命质量就大大下降。

     对于疾病对生命的影响,两千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有深入的研究,认为还有第三种情况,但是是有附加条件的,你注意养生那么也可以尽享天年,无疾而终。说明生命的最佳状态是:生、老、死,没有任何疾病才能享受生理年龄。大家看到每个国家都有130~140岁的老寿星,最大的可能是英国的一位,活了180多岁,这些人都是无疾而终。《黄帝内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多,如“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

     对于影响生命可变因素的认知,中医的病因学说是中医的模糊分类学,将它归纳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觉得它符合生命特征,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这种思想方法对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指导意义。

     我们说生命本身是复杂因素不断影响与变化的系统,简单地说,人体的功能是随着生命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变化的系统,人的变化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可以把人分成四个阶段:未来人(孕期发育的阶段)、自然人(出生、生长、发育、学习基本生存知识与技能的阶段)、社会人(成年、服务社会、婚配、生育、教子、赡养老人、衰变的阶段)、家庭人(退休、养天年、蜗居的阶段)。

     所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里边,在家庭与社会承担的角色不同,考虑的问题不一样,它的疾病谱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对人生的总结,其实更是对社会人精神不断变化的精辟概括,讨论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精神因素也是疾病的诱因。30岁的人思想有压力,可能是工作、婚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而60岁的人思想有压力,可能是健康、养老的问题,完全是两码事,但这些也是医学考虑的范畴。大家讲:“60岁以后,官大官小一个样;70岁以后,有钱没钱一个样;80岁以后,男人女人一个样。”讲的是家庭人的不同阶段。

     什么是家庭?家庭是由异性构成的保证物种延续与满足生理需求的系统,是社会的最小单元的细胞,而社会是由无数类文化种群的家庭构成的组织机构。

     ?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中医的哲学困境:由腹针经络研究引发的几个哲学话题》?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医的哲学困境:由腹针经络研究引发的几个哲学话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薄智云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