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在发病中有多重要?看《黄帝内经》的解读!
2016/9/10 悦读中医

    

     导读

     常听身边朋友说自己是“过敏体质”“痰湿体质”“易感体质”……好似每个人都挺懂体质,但又只是略知皮毛,深问起来,多不知。人的体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法,会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以阴阳五行分类者,也有以三阴三阳分类者。据说,人的体质在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是怎样的呢?不如看看《黄帝内经》是如何论述的。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灵枢·营卫生会》

     《内经》非常重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匠人伐木做比喻,非常形象。明确指出患者体质不同,皮肤、肌肉、骨节、脏腑功能强弱情况就不同,风厥辘汗、消瘅、寒热、痹、积聚等疾病的易感性也不一样。至于人之所以会存在不同的体质,乃因人体在生理情况下,脏腑气血阴阳的不平衡所致。不同体质的形成,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还与饮食、情绪、劳逸程度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不同体质,患者耐痛、耐毒的情况不同,所以采用针灸疗法,或用药治疗,都应该有所区别。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婴儿等不同人群的气血盛衰情况不一样,具体采用的针刺方法及其宜忌,也应该注意分别。至于体质分类方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是以五行学说为指导,把人群体质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灵枢·通天》是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把人群体质划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和平五大类,都是基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状况而分之。但应该指出的是,体质分类方法不同,其临床意义也有很大不同。

     笔者临床上就常用三阴三阳体质分类法,主张在辨体质、辨病的基础上,辨方证、选效药。研究发现: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实际上是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又是六类不同体质遭遇不同致病因子,就会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方证。《医宗金鉴》所谓“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就认为伤寒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临床表现不同,主要是体质不一样,所以感受外邪后,病邪从化方向不一样,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病变。这种在明辨体质、辨病的基础上辨方证,习惯上称之为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实践证明,其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清代名医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条辨》实际上也非常重视体质因素。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自注云:“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者,本多痰湿。若受寒湿之邪,非姜、附、参、苓不能去。若湿热亦必黏滞难解,须通阳气以化湿。若过凉则湿闭而阳更困矣。面苍阴虚之人,其形瘦者,内火易动,湿从热化,反伤津液,与阳虚治法正相反也。胃湿脾湿虽化热则一,而治法有阴阳不同。”强调体质分阴阳,证候有不同。而薛生白《湿热病篇》论湿温病,认为“湿热以阳明、太阴为多”,明确指出:暑夏暑气、湿气当令,人体运化失常,致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从口鼻而伤者十之八九,常因“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发病。初期“始恶寒,后但热不寒”,常以胸闷、苔腻、口渴不欲饮为主症,与一般的温热病有异。至于湿热病的辨证,薛氏则最重视辨太阴与阳明,所谓“中气实则在阳明,中气虚则在太阴”,是典型的外邪伤人因体质而“从化”的思路,可以说千百年来,独得仲景之心。所以被后世誉为“最得仲景遗意”。

     前者是热盛于湿,从火而化;后者是湿盛于热,从水而化。体质不同,“从化”不同,所以证候不同。至于湿热病太阳阳明之变,“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于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及于厥阴风木”,因此常有上焦蒙蔽,热扰中州,肝风内动之机转,而见耳聋、干呕、神昏、痉厥等症。《湿热病篇》曰:“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黄、元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自注云:“此条乃痉厥中之最重者,上为胸闷,下挟热利,斑疹痉厥,阴阳告困,独清阳明之热,救阳明之液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也。”可见,在薛氏眼中,此神昏痉厥因于热盛,病因湿温从阳化热,故曰不离阳明。

     ?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赵进喜临证心悟》?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赵进喜临证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进喜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