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湿热病,原来要这样治!
2016/12/1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湿热病是湿与热两种邪气为患,多发于雨湿季节,一般是同时感受湿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本病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其病变中心以脾胃为主,弥漫周身,阻滞气机,导致一系列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但其临床表现常见矛盾症状,令人难以定其真正的病因。湿热病到底该如何治疗,又有哪些治疗禁忌呢?且看正文分解!

     一、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湿热病是外感湿热邪气致病,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的基本大法。因为湿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所以在治疗中还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气行滞法。

     1.祛湿清热

     湿热病是湿与热两种性质不同的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为患,所以治疗应当从祛湿与清热两方面入手。因为湿与热合,热蕴湿中,湿不祛则热不能清,所以治疗重点在于祛湿。由于上、中、下三焦湿热证候的中心部位不同,在治疗中,就应当针对其病变的中心部位,选用相应的药物,因势利导以驱邪外出。由于湿热邪气易于弥漫三焦,所以在治疗时还必须兼顾三焦。三焦湿热证候的具体治法可以概括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本法简称辛宣芳化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是指用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化湿透热以宣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汗出,则湿邪可渐从小汗而解,湿祛则热不独存,也随汗出而散。常用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苍术等,佩兰、青蒿、金银花虽然不是辛温药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临床中也可以配入,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2)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本法简称辛开苦降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湿化浊,调理脾胃,使之恢复升降平衡。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白术等,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3)苦寒清热燥湿

     本法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的证候,是指选用苦寒之品,以达到清热燥湿的目的。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应当说明的是,治疗湿热病使用苦寒药应当审慎,必须属热重于湿者才可使用,如果属湿热并重者,应当辛温、苦温与苦寒同用,以辛开苦降,清热与燥湿并施。如果湿邪重者,苦寒药应当忌用,防其冰伏湿邪,反而使病势难解。

     (4)淡渗利湿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是指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驱。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热重于湿者,可以在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栀子、木通、竹叶等。

     (5)兼顾三焦

     因为湿热易于弥漫三焦,临床上除了针对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必须兼顾三焦,也就是说,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这也正是临床处方中辛宣芳化、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药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在湿热病中,湿热邪气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运化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时应当在祛湿清热之中配入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术等;醒胃消导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邪重浊黏滞,易于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水道不通而湿不能去,所以治疗中必须配入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使气行则水湿也随之而行。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藿香梗、苏梗等。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开通则水道通畅而湿热邪气有出路,所以治疗湿热病常配入开通肺气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药物轻扬宣透,也有开通肺气之功。

     湿热病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简表。

     湿热病的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简表

    

     二、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湿热病的治疗,除了要掌握治疗方法,还必须掌握治疗禁忌,以防止因治疗错误而导致变证、坏病的发生。

     1.忌大汗

     湿热邪气侵袭上焦,郁阻肌腠,宜用辛宣芳化之品宣透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小汗而邪从汗解,但大辛大温药物如麻黄、桂枝之类却属忌用。这是因为,湿性黏滞,难以速除,必取微汗,才能缓缓去之,用麻、桂虽欲取大汗而不可得,不惟湿不能去,其温窜之性反而易于助热动湿,鼓动湿邪内闭心包,上蒙清窍,而致神昏、耳聋、目瞑。正如吴鞠通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2.忌大下

     湿热邪气郁阻胃肠而致腑气不通,忌纯用大黄、芒硝之类大寒峻下之品。这是因为,湿邪黏滞,非一攻可下,用之不惟湿不能去,反而容易损伤脾阳,导致下利不止。正如吴鞠通所说:“下之则洞泄。”

     3.忌滋补

     湿热病中,往往出现午后身热、口渴等症状,这是湿邪所致,并非阴虚使然,如果误诊为阴虚而妄投生地黄、麦冬之类的滋补之品,则易于滋腻助湿,反使其病胶着难解。正如吴鞠通所说:“润之则病深不解。”

     4.忌温补

     湿为阴邪,易于遏伤阳气。在湿热病过程中,由于湿阻气机,阳气不通,往往出现面色淡黄或苍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等症状,这是湿阻气机,并非虚寒,如果误诊为阳气虚而轻率地使用党参、黄芪之类甘温补气之品,则易于壅滞脾胃而助长湿热,反会使湿热郁蒸而加重病情。正如叶天士所说:“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5.饮食起居宜忌

     湿热病过程中及其恢复期,脾胃呆滞,饮食应当以清淡稀软为宜,甜、黏、油腻、冷、硬等难于消化之物应当忌食,防其损伤脾胃而助长湿热或引起食复。

     湿热病初愈的患者,机体功能尚未复原,起居也应当谨慎,要注意慎劳作,避寒保暖,既不可过劳,又不可触冒风寒,以防劳复、感冒复。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温病条辨>通俗讲话》?点文末阅读原文随心购!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温病条辨>通俗讲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景源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