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经络常用配穴法,难得好文,必须看!
2017/1/7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配穴的方法很多,今天就来分享一篇各经络常用的配穴法,好文难得,仔细看哟!

     一、本经配穴

     由于本经气化功能异常而导致人体的虚、实、寒、热状态,常用本经选穴配穴法,以调整本经,恢复其正常气化状态,主要使用五输、原、络、募穴等。

     (一)原合配穴

     原穴可以从三焦经调动原气,以增强本经的行阳能力。合穴可以调畅经气运行,使原穴中的原气充分运行起来。两者配合可以增强本经的气化作用。原合穴配合治疗脏病较多,可用于虚证和郁证。临床常用尺泽、太渊,阴陵泉、太白,神门、少海,曲池、合谷,曲泉、太冲,阴谷、太溪,曲泽、大陵等。

     (二)郄合配穴

     郄穴有降逆、疏利、行气、止痛的作用,与合穴长于调节本经经气逆乱的功效相配,适用于本经气机瘀滞所致的实证及疼痛性疾患。临床常用如尺泽、孔最,曲泉、中都,少海、阴郄,阴谷、水泉,阴陵泉、地机等。

     (三)合络配穴

     络穴是本经经气所分出的地方,经气由此进入本经细小络脉或走向表里经。与合穴配合,可以增强本经行气的作用,用于经脉气血运行失调及络脉瘀阻的各种疾患。临床常用如尺泽、列缺,曲泉、蠡沟,少海、通里,阴谷、大钟,阴陵泉、公孙,足三里、丰隆,委中、飞扬等。

     (四)原郄配穴

     郄穴是本经经气深聚的位置,具有强大的疏通气机作用,适合于由于邪气壅盛而使经气郁结不通的急性痛症、炎症、血症等。郄穴与原穴配合用于治疗正气不足、邪气盛的虚实夹杂病症。临床常用的如太渊、孔最,太冲、中都,神门、阴郄,太溪、水泉,太白、地机等。

     (五)合井配穴

     井穴为脉气所发之处,合穴可以调整本经的气机。经脉气机运行不畅时可以取合井配合,有泻实、疏导气机的作用。如肝经气机闭阻,胁肋撑胀,可用曲泉配大敦;阳明经有实热,可用曲池配商阳。

     (六)五输子母配穴

     五输穴分属五行,阴经五输穴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五输穴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在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可视病情虚实予以补母或泻子的配穴方法。《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肝经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余者以此类推。五输穴配穴法历来被医家所推崇,经临床检验疗效较好。但在实际运用时变化较多,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本经配穴法对病症针对性强,如临床运用得当,效如桴鼓。

     二、表里经(阴阳经)配穴

     表里经配穴方法是指选用互为表里经的穴位进行配伍。常用以下几种。

     (一)原合配穴

     一般为阴经的原穴配伍阳经的合穴。合穴可以调节气机,使阳经的气机通畅以促进阴经所联系的五脏,将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转输出去,从而提升五脏化生精微的能力。常用于五脏机能下降(正气虚),同时兼有病理积滞(邪气瘀滞)的病症。比较典型的是脾胃病症,患者脾气不足,同时存在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等饮食积滞的现象。临床常用配穴如太白、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

     (二)原络配穴

     一般为阴经的原穴配合阳经的络穴,也可用阳经的原穴配合阴经的络穴。原络配穴主要用于治疗五脏六腑虚损不足的病症。

     如脾虚湿盛,湿浊入络,选太白补益脾气;提升化湿能力则配合阳明经络穴丰隆,以化痰通络。或者阳经出现虚弱或寒证症候,取其相表里的阴经,调动五脏的原气转输到相表里的阳经,补充其阳气之不足。临床常用配穴如合谷、列缺,阳池、内关,太渊、偏历,太白、丰隆,太溪、飞扬,神门、支正等。

     (三)合井配穴

     一般为阴经合穴配伍阳经井穴。当阴阳经同病、虚实并存的时候,常在选用阴经合穴调理气机的同时,配合阳经的井穴放血。如患者有咳嗽、气短,但又有实证咽痛、黄痰,则选太渊配尺泽,配合商阳放血。

     表里经配穴法在临床运用较灵活,有阳病取阴、阴病取阳、阴阳经并取等多种变化,适用于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等复杂病变。

     三、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是指选用手足同名经的腧穴进行配伍。同名经的穴位配合应用具有很强的协同增效作用,临床常用的对穴很多都是同名经配穴。

     (一)原穴与原穴配伍

     原穴是各经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对于人体的原气有重要的补益和调节作用。同名经原穴相配,加强了同名经气化的功能,使所联系脏腑的原气得到提升和补益。通常在本脏气虚、阳虚、劳损,尤其是经络诊察在原穴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应用。原穴配伍临床使用较多,如太渊、太白,神门、太溪,大陵、太冲,腕骨、京骨,阳池、丘墟。

     (二)络穴与络穴配伍

     络穴是络脉在经脉上分出的地方,经气由此进入本经细小络脉或走向表里经。同名经的络穴相配,用于病机为络脉瘀阻的各种疾患。临床常用的有内关、蠡沟,通里、大钟,支正、飞扬。

     (三)合穴与合穴配伍

     合穴具有很强的调理本经所联系脏腑气机的作用。同名经合穴的配合使用非常广泛,如尺泽、阴陵泉,少海、阴谷,曲泽、曲泉,曲池、足三里等。

     四、奇经八脉配穴法

     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对奇经八脉的功效有很好的概括:“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症;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奇经八脉主治的疾病,除了十二经、五脏六腑的疾病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疾病种类。如脑病,包括脑性痴呆、偏瘫、癔病、癫痫、神经官能症,常与督脉、阴跷、冲脉、任脉相关。又如脊髓病,包括神经脱髓鞘病、神经元疾病,常与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相关。另有属于经络—脏腑综合性疾病,如某些精神性疾病、心脏官能症,与阴维脉密切相关;胃肠官能症与冲脉密切相关;生殖系统疾病与督、任、阴跷、冲脉密切相关;妇科病与任、冲、阴维、阴跷密切相关;免疫系统疾病,与督脉、冲脉、任脉密切相关。

     (一)传统奇经八脉配穴

     1列缺、照海(任脉、阴跷脉)

     功效:利肺气、宁神志、清虚热、滋阴利咽。

     主治:以阴虚为主的咽、肺、胸膈部位病症。临床上主要治疗咽痛、咽喉不利、失音、咳嗽、胸满、小便不利等症。

     穴性分析: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通于任脉,具有通行表里阴阳之气,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甲乙经》记载:主治热病先手臂瘛疭,唇口聚,鼻张目上,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胁满,悸。《千金要方》记载:主治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

     照海穴通阴跷,具有滋阴利咽,止痉的作用。《针灸大成》记载:痫病夜发灸阴跷。《通玄指要赋》记载:治四肢之懈惰。

     列缺与照海相合,含金水相生之意,可滋养肺肾之阴,治疗以阴虚为主的咽、肺、胸膈等部位的疾患。

     2内关、公孙(阴维脉、冲脉)

     功效:宽中消积、理气健脾。

     主治:由于气结脾呆所引起的胸膈痞闷、停食不化、脾胃不运等症。

     穴性分析: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阴维脉的交会穴,有清泄心包积热、理气镇痛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失志、心痛。《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翻胃、膈气、中满痞胀、癫痫、狂妄。《针灸学》记载:主治胸痛、胃痛、腹痛、膈肌痉挛、偏头痛、癫痫、癔病。

     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有调理脾胃、升清降逆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不嗜食、腹中切痛、气上逆、喜呕、多饮胆虚、烦心多言。《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水肿、痞积、胃脾疼痛。《针灸学》记载:主治胃痛、急慢性胃肠炎、呕吐。

     内关、公孙为古代八脉交会穴中一组,主治范围极广。其主治可总结为,胸、脘、腹的有形之邪所致疼痛;无形之郁结出现的烦心、痞满。

     3外关、足临泣(阳维脉、带脉)

     功效:清泻肝胆风热。

     主治:由于肝胆相火冲逆、风火上攻引起的呕逆、头痛、目赤、鼻衄、齿痛、喉痹等症。

     穴性分析:外关为手少阴三焦经的络穴、阳维脉的交会穴。有解热疏风、清泻肝胆的作用。《针灸学》记载:主治高热、腮腺炎、耳聋、耳鸣、偏头痛、咽肿、便秘。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的输(木)穴、带脉的交会穴。有疏泄肝胆、通调带脉的作用。《针灸学》记载:主治头晕、头痛、结膜炎、颈淋巴结核、颈胀、目痛。

     临床用此对穴治疗风热头痛,肝胆火盛的目赤肿痛、目干涩、羞明、眩晕等。

     4申脉、后溪(阳跷、督脉)

     功效:通调督脉、清心安神。

     主治:主要用于癫痫和脊髓病变引起的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如脊髓空洞症、癔病性瘫痪等。

     穴性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土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阳跷脉所生。有通达阳跷、清心敛神的作用。

     《针灸聚英》记载:主治风眩、腰痛。《针灸学》记载:主治头痛、腰痛、眩晕、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二)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临床发现总结出的新配穴

     1列缺、公孙(任脉、冲脉)

     功效:宣发在表在上之热;化利在里在络之湿;通调冲任之浊。

     主治:头面湿热眩晕,目赤肿胀,咽中不利;月经不调,经血色浊,经期身重疼痛,带黄浊等症。

     2列缺、后溪(任脉、督脉)

     功效:宣散在上之阴,升聚在下之阳,使督脉之阳升、任脉之阴降。

     主治:风寒结于上焦,症见耳鸣、项强、鼻塞、头目沉重等。气功出偏,任、督脉气失常,气机阻塞,症见头昏、胸膈满闷、腰肌胀痛、腑气不畅等。

     3内关、照海(阴维脉、阴跷脉)

     功效:调理阴维,滋养阴跷。

     主治:内脏(腑)功能失调(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神经性心脏病、心悸、呃逆、嗳气、梅核气、喉神经官能症等。

     4外关、申脉(阳维脉、阳跷脉)

     功效:调理阳维,畅达阳跷。

     主治: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风湿痛、筋膜代谢障碍、癔病性肢体失调。

     (三)其他与奇经八脉有关的穴位配伍

     1大椎、后溪

     主治阳虚外感、汗腺功能异常。

     2大椎、身柱

     主治呼吸系统免疫功能低下,如久咳不愈、体虚易感冒等。

     3大椎、足三里

     主治体弱贫血。

     4关元、三阴交

     主治内分泌功能低下、紊乱。

     5气海、照海

     主治肠功能低下,便秘;遗尿、尿频、尿失禁。

     6至阳、内关

     主治胸阳不足之胃痛、胸痛、胸闷等。

     7建里、足三里

     主治单纯性吸收障碍。

     8后顶、后溪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经络医学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居易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阅读原文”,一键购本文图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