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背影——最后的纪念:我眼中的颜德馨
2017/4/23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今日的上海,风和日丽。苍天有情,用春日里最美丽的蓝天白云,送一位人人敬仰的老人,最后一程。

     一代中医学泰斗、我国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的追悼会于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颜老的离世,作为一个敬仰他的中医人,哪怕从未有幸得见,小编仍旧那么痛心,那么不舍。那么,与颜老有着长期接触和深层次了解的人,他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今天,“悦读中医”为大家带来一篇独家美文,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使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大师更为真切的容颜。

     4月17日,忽然接到《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作者刘珍的电话,告知颜老去世的噩耗。正是中午困顿时分,很久很久都反应不过来。然后,开始下意识反复翻看颜老小女儿颜新教授的微信朋友圈,对于她的哀思感同身受,尤其是18日凌晨的一段文字:

     “昨天上午9:59时的倾盆大雨中,痛失父爱,万箭穿心,肝肠寸断。我们给父亲收拾停当,离开病房时,大雨瞬间止住,阳光普照。也许父亲真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完成了人间的使命,便果断离去,却留下凡胎之我们,哀思绵绵……”

     哀伤之余,更多感慨:多么庆幸有这样一位勇敢的中医守卫者,近百年的中医人生留给后来的我们以无尽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更是庆幸,作为一名中医人也是出版人,在职业生涯中有机会为书写他的人生画卷尽微薄之力。

     缘起

     在中医发展史上,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的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纪。《医学人生丛书》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上个世纪的光彩。

     以上这段文字,是十余年前我的领导肖培新主任为其所策划的《医学人生丛书》所作之出版语——文字虽平实,却充分表达了中医出版人的责任与愿望:为近百年中医人的奋斗史留下印迹,书写传奇;为未来中医人指引道路;让热爱中医的民众认识真正中医的脊梁。

     也正是因为这套丛书,使我得以走近一位位中医大家,这其中,就有海派中医的代表——颜德馨先生。

     初见

     与颜老的初次见面大约是在2006年,当时已经基本完成对周仲瑛、朱良春两位老先生的访谈,对于创作谈话式传记的前期工作摸索出一点经验,于是信心满满地与同事一起登门拜访,希望把他的人生经历用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纳入丛书。

     虽然交谈之际言语亲切、笑容蔼然,颜老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严肃甚至有些严厉,真的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与之相处,总不免惴惴于自己的轻浅,更是谨言慎行,努力端严。今天回想,初次见面的感觉是准确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圆润所掩不住的棱角,是颜老的人生印记,不可磨灭。在其自序中可以找到答案——

     ——

    “我这一辈子,大部分时光是在斗争中度过的。我斗了一辈子——与疾病斗,与有偏见的西医斗,与要把中医灭亡的无形的有形的阻力斗。我一直梦想,中医有一天能真正扬眉吐气,能真正获得社会的尊重,能让中医按照中医本来的样子去治病救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

     我简要说明了传记的策划案,并推荐了作者。颜老详细询问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撰写形式,然后态度温婉地不置可否,我也就抱着缘分未到莫强求的心态告辞了。

     来电

     之后的两年,穿插着编辑加工《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首次尝试新的排版软件inDesign。虽然因排版带来七次改校、新错层出的问题与遗憾,但不可否认,那本书的版式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当时文字满屏的背景(我社出版学术著作为主)下令人耳目一新。

     出乎意料,这本书成为一个契机。

     2008年尾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后来成为挚友的刘珍女士,恰巧在颜老家读到朱老的传记,对于“医学人生”这个主题非常有同感,她的思想与文字又为颜老所欣赏——因此,真好,我们三方,可以一起做这件事。

     时隔两年,机缘巧合,终于可以再出发。

     路上

     2009年的春天,学新闻的刘珍、学经济的辛朝兴和学中医的我就在上海火车站接头了。按照颜老的指引,我们去了他的家乡江苏丹阳,啃着街头售卖的烧饼寻到北草巷,走过当年的正则学校,穿越庭院层层的吕凤子故居(因不凑巧,颜家老宅无人,得其门而不得入,只好另觅途径探访类似格局的宅院),体味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我们走访了武进孟河费、马、巢、丁故居,在残破门巷中寻觅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在寂寥的孟河边遥想当年“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的盛景。

     我们登凤山北麓拜谒丁甘仁墓,草长莺飞,山峦空寂,墓碑高大,医魂犹在。

     我们来到了拥有一幢现代化的27层中医大楼的常州市中医医院,见到的院长张琪教授——一位中医界的巾帼英雄,孟河医派再传弟子。她说:这幢楼就是一面旗帜,中医的旗帜。

     瞬间

     再见颜老,是刘珍完成初稿后,还是在颜家,我们为拟定书名苦思冥想。颜老逡巡在书柜前的背影,让我不期然想起朱老,两位先生有着同样的高大身材,在那一瞬间,他们的背影在我心里重合在一起,并且居然体味出一种同样的心绪——孤独。于是,想起了青年时代读过的一本书——《百年孤独》;于是,提出以“百年”为起点斟酌书名;于是,最后商定为《百年守望》——虽然,守望这个词,远不足以涵盖他们这一代对于中医的坚守、坚持、期望。

     回首

     2015年,我在《百年守望》出版之后曾为最终因故未能召开的首发式写下一段文字,表达一名编辑的感动。

     不是传奇,没有偏方——中医正道是沧桑

     一个人的中医史,折射出一代人的中医史——中医人不应忘怀的历史。

     一位濡染中国传统文化、走过最中正中医之路的国医大师与一名接受现代教育、对中医略窥门径的财经媒体从业者心灵交融,写就这不是传奇的传奇。他们的年龄相差半个世纪,却有着同样的情怀:热爱、坚持。

     因为热爱与坚持,颜老走过八十载艰辛中医路,走出一片阳光与希望;因为热爱与坚持,作者历时五年从零做起,完成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一本书。

     传记出版以后,读者反响非常好。有为人父母者因此书而为子女选择学中医之路;有青年中医于现实困境中深受鼓舞,从颜老一生经历获得到中医心法、指路明灯,重立青云之志;更有许多普通读者,因此书而了解了中医,理解了中医,爱上了中医……

    

     颜老对刘珍说过,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他个人,而是为中国的中医!他愿以一己为样本,捧出一颗心来,真心实意,淋漓尽致,让更多的中国人,乃至外国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中医能做什么,中医为什么应该永续。

     告别

     在颜老出生的那一年,他的父亲颜亦鲁先生正式成为一名开业中医,同时也为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选定了从医的人生道路——至今,恰近百年。正如刘珍所写:

     百年中医飘摇,个人坚如磐石,医术与人生熔一炉,煅造得炉火纯青,别有况味。

     98岁,大师走好。

    

     版权声明

     本文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独家原创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戳原文,一键上书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